不可不防<br>亞洲仍面對三大風險

不可不防
亞洲仍面對三大風險

今年正值香港回歸十周年,同時亦是亞洲金融風暴十周年,分析家認為,亞洲再發生金融風暴機會不大,但須面對熱錢流竄,及美國經濟放緩等風險。
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後翌日,金融風暴便在泰國爆發,其後蔓延至東南亞大部份主要市場;98年8月再吹襲香港。

美經濟若降溫 累全球

雷曼兄弟的報告認為,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10年,亞洲區(日本除外)經濟形勢已顯著改善,通脹受控,今明兩年的經濟增幅合共可達8%水平。不過,在大好形勢下,仍有三項風險需要關注:首先是美國經濟若急降溫,將會擴散至歐元區和日本,外貿需求減少,亦對亞洲跨國製造業供應鏈造成影響,一些開放型經濟體系或內需市場疲弱的地區,如香港、台灣、新加坡、泰國和韓國所受衝擊較大。
其次是全球資本流向逆轉,這可能由於中國內地股市急挫或日圓套息交易活動的變動所引發,屆時一些高息貨幣、固定滙率的地區面對的風險最大,如印尼、印度、香港和菲律賓;幸好這個地區的政府財政狀況良好,可以有足夠財政政策空間處理問題,若通脹受控,可以減息刺激經濟,以及使用充裕的外滙儲備來捍衞本土貨幣。

熱錢流入 升值壓力大

最後一項風險,是若熱錢持續流入,會對本土貨幣造成升值壓力,尤其是錄得大幅外貿盈餘的地區;而亞洲央行普遍失去利率自主權,金融政策較弱,經濟過熱下將形成資產價格泡沫或通脹。
穆廸首席國際性政策分析師PierreCailleteau稱,自1997年金融危機以來,新興市場的經濟形勢已改善不少,除了因為流動性狀況得以強化外,其金融業和公共部門的風險管理方法已有改善、擴大和整合,加上貿易融合的程度越來越高,因此亞洲金融危機重臨的機會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