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藥巨擘輝瑞出品的降膽固醇藥立普妥(Lipitor),是全球最暢銷的藥物,僅去年便帶來130億美元生意。其他成功例子,還有葛蘭素史克的抗哮喘藥Advair,以及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Squibb)與Sanofi-Aventis合作生產的薄血藥Plavix,兩隻藥的每年銷售額以數十億美元計。
雖然藥廠藉明星級產品獲得豐厚回報,但隨着新技術面世,藥廠有能力研究出針對罕見疾病或常見疾病的療法,故重新檢討生產明星級暢銷藥的念頭。
針對性藥市場潛力厚
瑞士羅氏藥廠上周出價30億美元,敵意收購美國藥物研發公司VentanaMedicalSystems,就是基於這個原因。其實羅氏今年已吞下數家藥物研發和基因測試公司,借助其技術來提升其針對性癌病療法之效力。羅氏開始不再着眼於「一體適用」的傳統藥物,部份原因是「針對性」藥物的市場潛力更加雄厚。
然而,大型藥廠一手推出的明星級產品,可能為自己的前路築下一道圍欄。管理顧問公司Monitor的尼格爾說,正如立普妥已經十分成功,藥廠要推出一種更勝一籌兼賣到更好價錢的產品,似乎並不容易。更壞的消息是,許多明星級藥物的專利權快將到期,大型藥廠發覺越來越難研製出可以取代該等藥物地位的新藥;更可能「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藥廠未推出新藥時已花掉了不少金錢。
投資者要求檢討業務
管理1.1萬億美元資產的一個機構投資者聯盟在本月便發表報告,要求藥廠「重新檢討核心業務的承擔」。那麼,業界是否準備好效法羅氏,朝着專科藥物和針對性治療的目標邁進呢?這一點是肯定的。IMS的希爾推測,雖然治療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主流市場仍十分重要,可是製藥業去年的整體增幅,近三分之二來自專科藥物,超過2000年那時的三分之一。去年推出的新藥中,僅四分之一用作治療慢性疾病,反映業界開始把視線轉到針對性治療方面。
不過,監管機構的立場也左右大型藥廠的策略取向。當局基於安全問題,加上不願冒風險,默克藥廠被迫回收其出品的止痛藥Vioxx,這或引發業界加快放棄追求明星級藥品的念頭。
監管機構取態主導市場
此外,監管機構不只考慮到藥品價錢是否昂貴,還顧及長遠好處,這亦鼓勵藥廠研發新藥。英國國家保健與臨床卓越研究院(NICE)批准發配針對性治癌藥Herceptin,儘管每位病人每年的藥費高達5萬美元,理由是該藥帶來長遠益處。英國藥廠AstraZeneca監督事務部主管赫臣說,沒有事情是沒有風險的,業界不能再遵從40年前那一套去研發藥物。
2007TheEconomistNewspaperandTheEconomis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