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嘉名 - 雷競璇

國有嘉名 - 雷競璇

雖然不便宣之於口,我們現在的頭號對手應該是美國。
這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簡稱。為甚麼它佔得如此便宜,有這樣好的名字,不必緊貼英文原音呢?背景大概是晚清時我們疲弱不堪,對前來叩門的國家誠惶誠恐,都錫以嘉名。《清史稿‧邦交志》於是有美利堅、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比利時等國名,沿用至今。
名字不只是稱謂,還會寓意高低。這一點中國人最為明白,例如沒有人會以病、奴、弱等字為自己子女取名,反其義者則可,如霍去病、趙破奴、趙不弱之類。對於外國,我們遵從同一原則,雖然不免受發音所限,但選擇何字,可以體現褒貶,尤其是與我為敵者,為了心理上滅其威風,往往選擇令之難堪的名字,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倭、韃靼、瓦剌等。
現代應該是國無大小,一律平等了。但反映在名字上,又不盡然。以前已得嘉名的沒有改變,新出現的以音譯為準,不作褒貶,但也缺乏性格。有幾個國家我覺得相當不幸,名字劣拙,很有改善餘地。
首先是和烏托邦無關的烏干達和烏拉圭。雖然我們也有烏姓,但為外國取名,似乎有較佳字眼可以選擇。我查過《英華大詞典》,看到Urey和Uriah這兩個姓氏譯作尤里、尤那依,這兩個國家可否改姓尤呢?
更不堪的是厄瓜多爾和厄立特里亞。前者即西班牙文的赤道,西非國家EquatorialGuinea譯作赤道幾內亞,南美洲的赤道國卻受到不平等待遇,變成「厄國」。其實E字可以譯「埃」,如Ethiopia之作埃塞俄比亞,這就可以免去不必要的「行衰運」聯想。
最糟糕的應該是危地馬拉。這個中美洲小國大概缺乏通曉漢文的人才,不然一定提出抗議。我覺得可以譯作「桂達馬拉」,觀感會大不相同。
還有就是秘魯,此名字現在常常淪為笑話。其實秘字在普通話讀作mi,亦可作bi,都和P音無關。我覺得如果改作「沛魯」,消除神秘之餘,又增添不少文化氣息,魯雖舊邦,其命沛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