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流入成為推高內地股市的彈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國家外滙管理局向包括滙控(005)、渣打(2888)、花旗等10家外資大行作出處罰,理由是有關金融機構假借貿易及投資渠道,協助投機者將外滙熱錢引入內地,參與股票及房地產市場炒作。
【本報訊】外管局早前公佈,共有29家銀行(當中包括19間內地銀行)接獲該局懲罰通知,報道指出,除了上述幾家外資行外,東亞(023)及中國5大商業銀行的總行及分支機構,均牽涉外管局處分事件中。報道引述渣打銀行承認,已被外管局進行審查,並指正努力改善系統運作;滙豐則確定,於3、4月間曾被外管局稽查,並與當局進行建設性討論。花旗表示未有收到處罰的有關通知,而東亞則未有評論。
估計涉資逾50億美元
《金融時報》引述消息說,上述遭外管局處罰的銀行,違反外匯管理規定,協助將境外熱錢,假借貿易及投資名義,非法流入內地市場,並參與股市及房地產市場投機活動。
報道亦引述瑞銀亞洲首席經濟師JonathanAnderson估計,流入中國的熱錢介乎50億至100億美元,不少內地及國際大行透過離岸方式吸收外滙存款,然後再藉境內分支機構,以人民幣貸出相關金額。
內地3行違規借出156億
另外,國家審計署公布,對中國銀行(3988)、交通銀行(3328)及招商銀行(3968)的前年度資產負債損益狀況進行審核後,完成審計報告,查出各類違規問題金額達155.6億元(人民幣.下同)。3家銀行表示,已採取措施加強內部控制,是次審計結果對整體經營業績及已公佈的財務報表不會構成影響。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表示,3家銀行的違規問題所涉及金額中,房地產信貸業務發現51億元違規問題,結算業務的違規問題也普遍,涉及金額21.5億元。審計署亦發現,有些銀行的分支機構,在辦理結滙業務中把關不嚴,使一些企業及個人,通過頻繁小額結匯手段,逃避外滙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