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貝爾斯登旗下兩對沖基金出事影響,環球信貸市場正收緊標準及提高(信貸)成本,導致部份欲發債的企業因包銷商無法找到足夠認購,又或者投資者要求更高回報或保障,集資計畫告吹。
近兩三日的例子便有全球最大液化氣體運輸公司、馬來西亞的Miso,本來想發7.5億(美元.下周)債券,突宣佈暫時擱置。由荷蘭超市集團RoyelAhold擁有的美國食品服務(USFoodService)本於周二發行6.5億商債,也要押後。同日,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商Arcelor屬下之財務公司,本準備為母公司發歐元債券,據聞總額高達2,100億,最終亦打退堂鼓。正排隊等發債之企業,有部份已意興闌姍,看來信貸市場正醞釀一股暗湧。
滙控主席葛霖(StephenGreen)前日接受美國《金融時報》訪問時提出憂慮,指目前以高倍數槓杆的大型併購項目,最終或慘淡收場(endintears)。言下之意,是否暗示信貸泡沫已形成,最終如骨牌般爆破?作為全球第3大銀行之掌舵人,難道會信口開河乎?
葛霖之言論,正好與債券大王格羅斯日前寫給投資者的信中內容互相呼應。格羅斯不韙言:「次按問題並非個別事件,可以與交稅和死亡相提並論。」意謂次按爆煲蔓延乃必然之事,無可避免。
儘管有華爾街大行策略師不認同或刻意淡化次按問題,但只要細心想想,為甚麼本可不理會旗下對沖基金「爆煲」之貝爾斯登,竟急不及待跳出來「放水」營救?是否有給人們「欲蓋彌彰」之感覺?瞧瞧剛公佈的樓市數據表現,又會否為閣下誘發多點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