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山倒海 - 邁克

排山倒海 - 邁克

說出來有點難為情:《紅色娘子軍》最好看的,是介於第五幕與第六幕之間的過場。短短幾十秒,有個當之無愧的名堂《排山倒海,乘勝追擊》,八個字囊括的不但是情節,也是一種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精神,一人一啖口水浸死你,一人一條毛壓得你喘不過氣來。只見衝鋒陷陣的舞者一個接一個,以羚羊的姿態由台右向台左飛躍,整支舞的靈魂凝聚在簡約的動作裏,形式與內容相濡以沫,共產藝術的最高境界非此莫屬。西方芭蕾最膾炙人口的過場,不外《女大不中留》第一幕隔開前後兩場那一段巡禮,雖然有恨死廸士尼的大公雞領班,手握酒樽的男主角又站在台口表演旋轉劈腿絕技,和這支越戰越勇的敢死隊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或曰秀才遇見兵。
此外編舞就不見得特別出眾。芭蕾語言沉溺在牙牙學語狀態,來來去去那兩道板斧,橫眉怒目的獨立金雞每隔一陣出來站班,加上頻密的握拳咬牙切齒大躍進,基本上就這麼多。走位的單調平板,完全不需要勞煩想像力,連「設計」也談不上,操兵混雜扭秧歌,一二一二一,左右左右左,好聽的說法是民風淳樸。偶爾向劇曲借幾度散手,fusion本來構成繁華熱鬧,這裏只突現了貧乏。縱使有《打靶雙人舞》這麼醒目的名字點綴,舞者的技術一般也高超,還是令人覺得沉悶。最要命的是那個震耳欲聾的樂譜,一鼓作氣轟炸耳膜,末了男主角就義(新一代舞者有太「從容」的傾向),還光明磊落加插一段《國際歌》,教人想起懶惰的溫情戲,總在要緊關頭奏兩節蕭邦敷衍。然而如實搬演《紅色娘子軍》是對的,歷史的錯誤應該勇敢面對,樣版就是樣版,屠城就是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