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高級程度會考今日放榜,考試及評核局昨公佈,17,089人考獲今年升讀大學最低資格,較去年增近5%。持續下滑的英語運用科及格率今年跌至11年新低,僅得70.2%考生及格,也是05年首批母語教學下高考生應試以來最差一次。教育統籌局堅拒承認母語教學政策影響本港英語教學水平。 記者:倪清江 梁美寶
考評局公佈,今年有36,608人報考高考,較去年增加4.7%。去年有2名6A和11名5A狀元,但今年則只有4男6女成為5A狀元,沒有人取得6A或以上成績。3,118人取得至少一個A,較去年增加9%。
學者指母語教學影響
作為母語教學成效指標的英語運用科,整體考生及格率(取得E級或以上)由去年的70.9%跌至70.2%,是96年來新低。日校考生及格率由74.4%降至73.9%。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及格率也較去年微跌0.1個百分點。
母語教學是否完全失敗?考評局秘書長姚培德認為,過去10年英語運用科的及格率僅累積下跌4%,並不顯著。教統局回應指不宜簡單地以高考成績衡量母語教學成效。發言人指,學生在高中4年所接受的教學語言可能出現很多變數,會考後有10,000人轉讀其他學校的預科班,所以預科成績不易反映在初中接受母語或英語教學成效。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潘玉琼認為,英語運用科及格率下降是母語教學的影響。她指一些中學為提高會考英文科及格率,鼓勵學生修讀和應考較淺易的課程甲,因而較多英文水平一般的學生升上預科,高考時便顯露出來。
首批母語教學下的學生05年升讀大學,潘玉琼說,近兩年不時有大學教授向她埋怨新生英語水平大不如前,「覺得佢哋聽唔明,寫又唔掂。」她指以往學生在「假英中」雖以粵語上課,但教科書、功課和考試都是英文,對英語接觸機會較多。
資深英文中學校長陳璐茜表示,「如何保留做國際城市?唔係同學嘅錯、老師嘅錯,係制度嘅錯。」她促請當局放寬學生以英語學習。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斥教統局說:「仲唔夠數據?簡直係掩耳盜鈴。」
1.55人爭一個學額
新界區一所被迫轉以母語教學的前英中的葉副校長認為,「當初被迫落車嘅300間中學嘅學生,佢哋所涉獵英文生字較以往少,即使教統局提供多項支援嘗試補底,仍無法改變學生英文程度日漸下降情況。」他估計未來數年,及格率難向上揚。
每年大學學士學額14,500個,扣除預留中六尖子提早升大學、非本地生和非聯招計劃後,只有約11,000個給中七聯招學生。今年有17,089人考獲最低資格,平均1.55人爭一個學額,約6,000人無緣入大學。另外考評局已向教局申請加考試費,平均加6.9%,明年會考和高考生分別需多付60多元和約150元,考評局料明年仍虧蝕1,200萬元。
高考生輔導熱線
學友社
25033399
香港青年協會會考寬頻
27771112
MSN帳號:[email protected]
網上聊天室www.u21.hk/27771112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3892222
港大學生大使熱線
22415886
資料來源:上述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