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特首與新內閣如果要全力發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第一個要務係大力投資於教育,同時改善香港居住環境,主要係在空氣質素方面。外國好多金融精英之情願選擇新加坡,唔嚟香港,主要理由就係子女入國際學校難,除咗債券(debenture)貴之外,申請入學學生等候名單亦太長,此外就係空氣污染嘞。香港管弦樂團總監廸華特將太太與子女搬咗去美國威斯康辛州,就係唔鍾意香港空氣。
至於本地精英就要靠大學培養,特別係研究院方面。有錢有料嘅子弟走晒去牛津劍橋芝加哥讀大學,唔使驚噃,現在大家都望住中國大陸市場,佢哋一定返嚟搵食。問題就係,佢哋讀完學士之後,返到本港讀專業學位,例如金融中心一定渴求嘅公司律師,本地大學能否源源不絕咁供應呢?最近與議員L食飯,聽佢講好多世姪在美國著名大學畢業之後,無論讀邊科,想成為香港律師,在本港執業,一個最快途徑就係入中大或城大讀JD(JurisDoctor)(俗稱法律博士,其實不等同博士學位),再讀PCLL,然後考律師。議員L最初以為佢幾位世姪出身美國名校,英文好掂,考中大JD課程一定考到,誰知不然,入學競爭之激烈,令佢吃了一驚,因為居然有一兩位考唔到也。
學位少,咪考唔到囉,未必關學生嘅事。特區政府為公僕加薪大開綠燈,增加支出五十幾億,但增加大學經費之時,推搪藉口就多咯,例如大學多「肥膏」(唔通公務員系統就冇?),明年就係新一個大學撥款三年期,各界人士不妨注意吓曾特首班子肯增加幾多大學經費。
一位讀者來郵話佢有一位朋友往美國留學,在彼邦成為工程師,工作唔錯,收入幾好。去年想話回港服務,點知搵工困難,工程師牌照不獲承認,搞到好冇癮,讀者問點解?左丁山只能答,專業界嘅保護主義色彩濃厚,以外人不認識本地情況為名,唔畀外來專業人士執業。香港工程師去到美國,相信亦會遭遇同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