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0年百人誌<br>艾爾敦:香港極之好

回歸10年百人誌
艾爾敦:香港極之好

回歸前美國《財富》雜誌一篇「香港已死」的報道,曾經引起廣泛爭議。剛卸任香港總商會主席的滙豐銀行前大班艾爾敦(DavidEldon)細看回歸10年,他認為,歷史證明香港有能力屹立於風風雨雨;10年回歸至今,歷史說明了「香港並未玩完」。他坦率地說:「若果我不相信(香港未來),早就不揀香港做我的家」。 記者:劉美儀
【回歸10年倒數4日】

多年來堅持「所講乃所信」(IsayitbecauseImeanit)的艾爾敦,在本港財金界享有崇高地位。40年商務生涯,踏遍世界各國;92年滙豐派他重臨香江,晃眼至今已17年。親歷回歸前後的喜怒哀樂,他與愛妻早已心中「篤定」,退休後以香港為家。三名子女也與兩老心靈相通,以香港為大本營(其中一子駐京,穿梭京港發展)。
西方社會一直對回歸後香港前途滿腹狐疑,總覺得97一到,香港恍如電燈關了掣,從此黯淡無光。艾爾敦憶述,97年4月兩名美國記者遠道而來,跟他進行了冗長的訪問,二人對香港前途表達了極大關注及憂慮,但艾爾敦卻毫不猶豫,深信回歸後「香港極之好」(absolutelyfine)。
訪問結束,二人感謝艾爾敦分享了寶貴而有趣的想法,最後卻補上一句:「Offtherecord,實況是怎樣的呢?」由始至終,他們都認定,滙豐大班描述的美好香江,是迫不得已的外交辭令。

中國履行協議予高度自治

2003年7月1日,超過50萬人上街,表達對施政不滿,萬人空巷的和平遊行,是港人過去十年重要的集體回憶。艾爾敦說:「這麼多人自由地走上街,示威及表達意見,其間沒有發生過一宗動亂……對我來說,正好印證了香港是一個可以毋須訴諸武力,仍可以將個人感受及訊息,清楚表達出來的城市。」他認為,更彌足珍惜的是,北京政府沒有介入,中國如實地履行了協議,給予特區政府的高度自治。
香港人尚未擁有普選議會及特首的權利,不少人認為香港沒有真民主,但艾爾敦覺得,香港社會展現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程度,很多西方民主國家望塵莫及。他以晉身立法會的「長毛」梁國雄為例:「我敢講以他的打扮,以及在會議內的破格表現,沒有幾個西方民主議會,能夠容忍……我不認為英國國會,可以容納像他這樣的民選議員進入會場。」
曾被媒體譽為「有良心銀行家」的艾爾敦,在財金界舉足輕重。04年初,正值樓市復蘇,他不諱言擔心樓市尤其是豪宅市場的炒賣迹象,又曾公開代業界抱怨,指銀行要應付日益繁重的監管法規及申報,耗費不菲,贏盡銀行界掌聲。

一定能保持國際都會地位

居住亞洲區逾二十載的艾爾敦深明東方文化「溫柔敦厚」的道理,表達不同意見會避免「直接碰撞」,令人沒有退路。惟即使如此,好些時候,他的見解仍難免與政府分歧,「並非完全獲得當局歡迎」。但他對特區政府的管治、自省能力及負責任態度,仍然給予肯定,「批評總是容易的……但肯接受批評,勇於反省,是一大優點」。
很多人質疑沙士期間,政府反應慢,造成枉死。艾爾敦說,沙士令滙豐銀行失去一名同事,是最令他悲傷的,但沙士畢竟是新出現的疾病,當時醫學界掌握不多,當局在公眾溝通上固然有改善空間,但將一切罪責歸咎政府,他認為「似乎有欠公允」。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我們從歷史中唯一學到的,就是我們沒有從中學會甚麼。」艾爾敦不認同這句名言特別適用於「記憶短暫」的香港,「誰又敢說美國攻打伊拉克,從歷史中吸取了多少教訓?」世界不斷變化,相同事件不會一成不變再次出現。但是他說,從未有改變對香港的信念,「只要香港願意,一定有能力保持國際都會的璀璨地位。」

艾爾敦簡歷

1945--生於蘇格蘭,早年在倫敦生活,加入滙豐前於澳洲銀行工作

1968--加入滙豐旗下中東滙豐銀行(前稱中東英格蘭銀行),派駐杜拜

1979--調任滙豐香港總部工作

1984--被委任為滙豐聯營機構沙地英國銀行副董事總經理

1987--調回本港,負責滙豐跨國企業客戶

1988--獲委任為馬來西亞滙豐銀行行政總裁

1990--獲委任為滙豐銀行總經理

1992--第3次調回香港,先後出任滙豐銀行中港區總經理、及國際業務部總經理

1994--獲委任為滙豐銀行執行董事

1996--升任滙豐銀行行政總裁及恒生銀行董事長

1999--升任為滙豐銀行主席,並獲委任為滙豐控股董事

2005--退休,其後獲羅兵咸會計師事務所委任為高級顧問

2005--出任香港總商會主席

-榮譽-
2003--獲城大頒授工商管理榮譽博士

2004--獲特區政府頒授金紫荊勳章

2005--獲「AsianBanker」終身成就獎

2005年底--獲英國授封CBE榮譽勳銜

-公職-
現為杜拜國際金融中心管理局非執行主席、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地鐵董事等

最怕can'tdo打倒cando

艾爾敦一直認為香港是福地,但他覺得港人的自我批評,往往急不及待甚至過於嚴苛,以至忽視身邊許多福氣。展望未來,唯一令他擔心的,是香港人過度妄自菲薄,「打沉自己」,日積月累,令香港「甚麼都不能做」(can'tdo)的心魔膨脹,打倒了那個「事事皆能作(cando)」的國際都會——香港。

意志決定命運

他列舉美國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正、負面思想怎樣主導意志,決定成敗。實驗邀請了兩隊同學,參與一項保齡球比賽,並將過程攝製成影帶。勝出一方,所有鏡頭皆瞄準隊員擊中球瓶時的歡呼表情,或握拳吶喊、或激昂舉臂的片段;相反落敗一方,影片盡是滾球落坑時,隊員的失望表情,沮喪容貌。數周後兩隊再對壘,結果上次勝出的一隊,以更大比數,擊敗對手。道理簡單不過,意志決定命運。
艾爾敦認為,特區政府不是一個沒有方向而失控的政府,身為特首好比管治一間龐大機構的CEO,藉着振奮人心的激勵語(upbeatmessage),鼓動士氣,完全合理。他說,只要香港願意且具備決心,保持高度警覺,將永遠是一個「cando」的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