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祖國10年,經歷了大起大落的經濟波動,展望未來10年,有經濟師認為,在背靠祖國下,至少未來3年,本港經濟(GDP)每年可維持4%以上的經濟增幅,亦有指本港未來面對最大的挑戰,是空氣污染和租金昂貴問題。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說,香港經濟很受外來因素影響,在回歸後初期受亞洲金融風暴打擊令經濟大落,但隨着中國經濟崛起,近數年本港經濟得以大升;未來10年,他估計在中國經濟旺盛下,本港經濟年均增長可保持在3至4%幅度。
至於未來10年與廣東省的結合情況,他以「打打和和」形容,合作中有競爭。他指,香港已錯過90年代中期與廣東省合作的黃金機會,當時廣東省迫切需要香港的輔助,「但遺憾地當時港府只重一國兩制中的兩制,鼻子高高!」現在廣東省在多方面已有能力跟香港競爭。
樓價方面,他預期南區的豪宅樓價仍會上升,而新界樓跟深圳樓價將會貼近。金融方面,他預期國內的集資功能將會超越香港,香港要創新以提升競爭力,不可單靠新股集資,還要拓展如私人銀行等理財服務。而10年後人民幣一定已自由兌換,屆時香港將面對新的挑戰與機遇。
污染貴租成挑戰
而香港目前面對最大的問題,他認為是空氣污染,已越來越多外國專才因此離開香港,削弱了香港競爭力;還有,香港寫字樓租金昂貴,商業中心區較東京還高出60%,不少跨國企業後勤工序已遷離香港。
滙豐銀行經濟顧問梁兆基亦認同,因為中國的因素,他對本港未來10年表現樂觀,經濟可望持續增長,外貿、人流、資金流均會受惠,國企股來港上市,本港金融股市會獲得龐大利益;至少未來3年,本港經濟增長可望年均達至4%以上。
回歸10年以來,中港經濟緊密結合,中港兩地的進出口貿易,由507.7億美元增至1661.7億美元;累計在港上市內地企業367家,市值60170億港元,佔香港市值48%。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