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周末,已對移動平均線作過基本的介紹,今次續談平均線日數的選用,以及運用平均線的一些簡單策略。
平均線的日數,港股最常用的有10日、20日、50日、100日和250日線。不少初學者會問,是否一定要用這些日數?答案當然「不是」,但這些日數之所以流行,實有一定的道理。
10日是兩個星期的交易日數;20日大約是1個月;50日則是兩個半至3個月;100日約相當於半年,而250日則大概是1年。短炒的投資者,想看兩三個星期的大勢,可以參考10日和20日線。中長線的投資者,則可能覺得50日和100日線的參考價值較大。
採用上述日數的平均線,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但不代表不可以選用其他日數。事實上,美股就慣用21日、50日、89日、150日和200日線。選用平均線日數,理論上還應按股份本身的波動性,以及投資者自己的需要去選擇。
一般來說,越是波動大的股份,越是需要較長期的平均線來減輕顛簸,方能看清楚真正的趨勢。在沒有明確趨勢的市況,亦應該選用較長期的平均線,因為短期平均線很容易發出錯誤訊號。當選用某一日數的平均線後,若發現股價經常穿插其中,就應該嘗試加長其日數(例如由20日改為30日),以降低平均線的敏感度,加強其可靠性。
了解過平均線的基本運作後,可以談談平均線的一些炒賣策略:
配合其他指標效果更佳
(1)當短、中、長期平均線滙聚橫行一段時間後,再度拉開向上(圖A點),並按向好排列(即短在上、中在中、長在下),即意味由橫行轉入上升趨勢,應該馬上追入。
(2)在上升趨勢中,股價升離平均線太遠,不宜再追,跌近則宜買入;在下跌趨勢中,股價跌離平均線太遠,往往有反彈,但彈近平均線阻力就要沽出。附圖可見,港交所(388)由03年5月起沿着20日線上升,但當股價距離該線約8-12%,往往出現短線調整,而當回順至20日線時,新一波升浪又起。
(3)平均線指向上,而股價在其上,可持貨或買入;平均線指向下,而股價在其下(如圖B及C點),有貨宜沽,無貨在手者不宜買入。
當然,移動平均線只是眾多技術指標之一,雖簡單好用,但有其局限性,還應配合其他工具使用,才有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