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的藝術 - 陶傑

辭職的藝術 - 陶傑

高官的辭職信,應該怎樣寫?
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美國總統尼克遜辭職。辭職信是寫給國務卿基辛格的,只有一句話:「本人謹辭去美國總統之職。」(IherebyresigntheofficeofthePresidentoftheUnitedStates.)
權位越高,辭職信越簡潔。被迫辭職的人,心中難免都有氣,但寫辭職信並不必公開感受,更不必把一封辭職信寫成一篇《出師表》。
尼克遜的辭職感受,留給向全國國民的電視廣播。在廣播之中,尼克遜沒有訴苦,沒有宣洩寃屈,沒有攻擊他的政敵。一開頭,尼克遜說:「這是我任內第三十七次全國廣播了。在水門事件漫長而艱辛的年月中,我一直想盡力完成各位選我與我的任期。但這幾天,我明顯地覺得國會已經沒有了令我盡力完成任期的政治基礎,這種努力無法再延續。我想完成任期,但國家利益必須在個人考慮之先。」
然後尼克遜婉轉講述自己的政績:結束了美國史上的越戰,開始了和平談判;與蘇聯的核武器談判,雙方同意設置上限;打開與中國對話的大門,國民的生活,更為自由充裕。
尼克遜的辭職信沒有一句牢騷,遣詞用字,極為得體。他覺得對國家一片忠心,只是手段出了點錯,他任內的努力,何嘗沒有一樣是為了美國好,但國會和選民偏偏不原諒他,要他滾蛋。
辭職信不是表白感受的對抗,電視廣播才是。因為在電視螢幕上,是立體的Performance,市民會看到總統的表情,聽見他的聲音。尼克遜的樣子不算英偉,但那一天他神色凝重,坐在美國旗下,說話的節奏徐疾有致,感性洋溢,在辭職演說中引述先賢羅斯福的話:一個戰士,面上蒙塵,身上遍是血污,即使倒下了,也要失敗得勇毅和光榮。
辭職信是官式的,憤怒都在空白處,尼克遜只用了簡短的一句話。辭職演說卻成為一篇散文,情感都在詞句和畫面之間。通篇都沒有對國會和政敵民主黨的半句指摘,沒有說「如果一個盡忠為國如本人的總統受到這樣的對待,那麼將來不知道誰願意當總統」,如果尼克遜這樣說,全世界都會震驚:美國出了什麼問題?但幸好沒有,美國是領導全球的第一強國。
一個地方有沒有第一流的政治家,從政的人,是世界級的精英還是小師奶、大少爺或小男人,看的就是這些地方。寫辭職信,是一種藝術,權位越高,越需要教養和胸襟,要令人讀來知道你跟一般凡人不同。因為這是最後一場表演,是所謂Epilogue,這不是怨恨和訴苦的時機,揮一揮衣袖,留下滿台雲彩,這才是第一流的治國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