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陳耀成在《電影雙周刊》翻譯了美國才女天后蘇珊‧桑塔(SusanSontag)的大文「迷人的法西斯」,令當時的無知少年一下子領教了最新鮮熱辣的當代議題,初嚐這位才女的驚人魅力,那可能就是她的第一個中文翻譯。陳耀成當年是影評,身兼南華早報記者,十年前在紐約遇見他時他已經在那兒長居做電影研究和教學,見證97回歸,他以香港人步行上北京為中國失學兒童籌款之旅拍成電影《北征》,借題道出中港關係,今天他突發搞了一個攝影展叫「海上絲路之風景—會安(越南)與北海(廣西」,又為電影資料館策劃97前後電影回顧,又有電影新作《靈琴新韻》,將新加坡前衞音樂才女陳靈帶入議題,這位「多媒體文化人」一生都在「搞關係」,搬弄東西方的是是非非。他就有一種蘇姍‧桑塔的影子。
他搞的東西關係,令關心中國議題的西方學人議論不休,他的電影、論文不停成為引述對象。早登紐約,受保障,令他還可以在他言下的「有錢佬遊樂場」曼克頓立足,1,800蚊一個東村常餐,5、6,000蚊美金一個住宅,他現場直擊:「你怎可能過波希米亞的藝術生活。」當年的文化神話已難有驚喜!911在他的家外發生,「布殊總統製造了一群暴發戶,超級天文數字的開支,劫貧濟富,財富重新大分配,只能等美國經濟大衰退,紐約才有希望!」紐約殞落,那些陳耀成去紐約的原因:蘇珊·桑塔在04年的聖誕去世,JohnCage也離世十多年,美國現代舞之父古寧咸亦老病纏身。但他的親身接觸才最令人想入非非,究竟幾被稱為完美的才女,連克林頓都為她的死而深表哀傷的蘇珊·桑塔,真人如何?
譯過《旁觀他人的血》等多部蘇珊·桑塔名著的陳耀成,剛譯完了她的小說《土星象下》(UndertheSignofSaturn),其遺作《同時》亦在進行中,他真的是桑塔沒有頭銜的中國代言人,桑塔當然是他崇拜的偶像,但原來他去紐約其實是為了寫過《極權主義起源論》的女猶太政治哲學家HannahArendt,拜於她的NewSchool門下,後者對桑塔才讚不絕口。但陳耀成一直找不到探訪桑塔的原因,直到她臨終前4年,卻發現了原來桑塔也有軟弱的一面:「她很需要崇拜,她需要一個Fans多於一個朋友,我雖然崇拜她,但她的要求卻超越了我所能給予的!她希望自己活到一百歲,卻只過了70年。」
香港一代影人──王晶老竇王天林導演的《小兒女》成為研究對象,還因為是張愛玲的劇本;將玩具琴發展成前衞音樂樂器的新加坡前衞音樂人陳靈,是陳耀成新電影《靈琴新韻》的主題,拍攝時才知道合作多時的香港著名女鋼琴家羅乃新是陳的同窗,難怪別有滋味。陳耀成就把世界的點一個個地連接起來,自身亦因為周遊列國而左右逢源,「海上絲路」攝影展就是一個例子,原來他發現的那兩座城池,都不過是他「遊蕩」時的一個照面,連接起來的兩個充滿殖民地的色彩的兩個點,廣西沿海的北海市竟有殘破的一條3公里老街,破落的房子有幾百年的國際大記憶;越南的會安與澳門一樣同為聯合國肯定的世界遺產。從一條海上絲路,香港、澳門、中國、殖民地,世界就這樣環環相扣,他說:「正如紐約不是美國,香港也不是中國,只有一個個城市。」除了境,背後當然還有活過的風流人物,「絲路」已不在海上、陸上,而是身上。
訪問:馮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