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首爾一個藥材市場中,見到大堆看不懂的韓國文字,但夾雜幾個漢字,一個是大大的「韓」,然後是「十九畏」。好似是他們的專研。奇怪。
「十九畏」跟「韓」有什麼關係?我早前讀過一本書《重審十八反》。追溯之下,《神農本草經》、《蜀本草》中亦提及某些藥物應避免合用,它們之間「相惡」、「相反」。皆配伍禁忌。小心。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萎、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十九畏」: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中國歷代醫學家,對以上配伍禁忌有信有疑,並作過多方驗證,加以「重審」。我們要尊重。
這明明是中國人的研究心得。正如豆漿和豆腐之發明、端午節之源由……何以韓國老是把人家的東西搶先申報文化遺產?據為己有?真厚顏。「十九畏」又順手牽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