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體會互聯網世界的樂趣 - 侯聯貴

傳訊四圍炳:體會互聯網世界的樂趣 - 侯聯貴

筆者最近與同事和友人合作出版了一本新書,寫一些關於某弱勢社群的故事。筆者真要多謝資訊科技進步,書本甫推出短短數周,作者之一的筆者已經收到不少回響,絕大部份來自互聯網世界的不知名讀者,令本人深深感受到作者透過網絡世界接觸到讀者的樂趣,很是感動。

網上交流心得

這情況令筆者不禁想到互聯網還未普及時,究竟作者如何知悉讀者的意見?抑或根本沒有想過要接觸讀者?當時可能有部份熱情的讀者會寫信或投稿報章,但畢竟是少數,亦只有部份書籍可獲得書評的嘉獎或批評;另外,過去讀者也難以有機會與作者發表見解和交流。
但自從互聯網出現後,所有的作者/讀者所體會的經歷再不一樣。例如,筆者可以在Google搜尋器鍵入書名,或打入關鍵字Blog收窄範圍,便可找到一些人在Blog內評論自己寫的書,或者更可以作出回應;對方亦可能從來沒有想到,作者會找上門留言,更可以與作者一問一答般互相交流。另一例是,有一位讀者在網上留言,指出作者根據理論所提出的某一觀點,與讀者現實的觀感和經驗脗合,從而令書中的結論更扎實,這亦可以成為書再版時的內容。這樣交往有利知識流通和累積,無論意見是褒是貶,作者也可以從中獲益。

拒絕接受批評

其實,媒體的功能應該就是這樣,礙於過往媒體的單向傳播方式,有能力出書的作者或在媒體擁有發言權的人士,總好似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與受眾分隔,但互動媒體的出現(像互聯網),受眾的反應已可以成為媒體的一部份(例如Blog),這也有助作者與讀者的關係趨向平等。
當然,很多作者渴望能與讀者溝通,但亦有些人拒絕或選擇迴避,尤其是在討論一些敏感和具爭議的話題時,不願見到一些被認為是「非理性」的反面意見。
有些著名的Blogger便會在Blog內關掉留言功能,害怕一些人士惡意中傷,破壞了Blog這個討論園地。
這種心態其實也可以理解,誰人也不願見到好好的討論被人搗亂。但有時,若大家要追求知識的累積,便要承認每一個人也有知識局限,反面的意見時會出現,難聽的說話也難免,這也是知識累積的痛苦過程。當然,若Blog的功能僅是個人抒發,則另作別論。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