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談水,喜歡品茗的都知道泡茶用甚麼水。古人說泡杯好茶,水要甘而潔;水要活而清,更要看位置,所謂「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故《茶經》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除了泡茶講究水,以水煮藥,水對藥性,發揮重要作用。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也提到「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穀入於胃,脈道乃成。水之於人,不亦重乎?」
煮藥用水雖然重要,但一般情況下,張仲景沒有特別說明用甚麼水,只說用水多少,而所用的多為日用食水,偶然會用雨水,或淘米水,有時會用泉水,以其水質寒冽,有利除心肺邪熱。
此外,中藥煎煮法,張仲景還有一獨步單方,叫「甘瀾水」。所謂「甘瀾水」,其製造方法,是取水二斗,置於大盆內,以杓揚之,達千餘次,而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這種甘瀾水,張仲景用它來治水邪,他說水邪屬陰,而揚水千餘次就可以改變水的性質。此說似是找不到科學根據,而現代中醫早已棄用,因為太費功夫了。
不過明代李時珍的「水療」、「水補」及「水為藥」的概念,便有現代科學內涵。例如他說:「小兒驚癲,磁石煉水飲之」,可說是最早提出磁化水的人。中醫觀點,磁化水能激發人體潛能,而現代科學上所說的磁化水,又叫能量水或π水,是利用「磁氣」處理過的水,學者認為此水可活化細胞、促進新陳代謝,以及提高自然治癒。
總之,從養生和保健的角度分析,平日飲多幾杯水,則便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腸胃病等症狀,都會有所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