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在墨西哥及拉美以併購整合銀行,取得佳績的滙豐亞太候任行政總裁霍嘉治,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若亞洲區內遇到合適併購機會,「採取主動出擊(proactive)的策略很重要」,前提當然要符合不同成本效益及價值運算,如資本回報率最少達15%的要求,惟自然業務依然是集團重要擴展支柱。
【本報訊】將於7月來港履新的霍嘉治,相信亞太區盈利增幅,會以較其他市場更快速度增長(disproportionatelyhigherpercentageprofit),有關區域對集團盈利貢獻比率亦可望更高,並達至佔五成比重的長遠目標。
中國盈利快進佔第1
墨西哥在滙控的新興市場中,去年稅前盈利排名第1,將墨國盈利推升至10億美元的霍氏,預期以中國市場的高速增長,在滙控的排名「很快」可以從第3升至首位,去年底中國稅前盈利增長112%至55.2億元(7.08億美元)。對於在內地成立合資保險公司的申請,他說正配合需要全力爭取獲批。
履新後,霍嘉治將向滙豐亞太主席鄭海泉滙報,對於滙控管理委員會內,有兩名代表亞洲的集團常務總監(鄭氏與霍氏)。
拓展商企銀行業務
霍氏說,「毫無疑問」反映亞洲市場更形重要,去年香港及亞太其他地區佔集團稅前盈利共四成,過去3年後者稅前盈利每年持續增長逾三成。
他又認為,要維持高速增長「並非問題」(notanissue),關鍵是如何擴展,隨着亞太其他地區中產階級,財富及人口不斷提升,銀行業逐步放寬,將為滙豐在中高檔次客戶群帶來更多增長機會。未來3年,他期望該行企業及商業銀行客戶增長更多,在新股上市及衍生工具方面,都成為客戶「首選」。
滙豐近年並未在區內成功收購銀行,他不認為因出價過於保守,滙豐向以低市賬率(lowermutiples)創造高增值回報,在併購上具良好紀錄,日後區內若遇吸引而符條件的收購機會,他會因應時機採取主動角色。
否認收購出價保守
市場認為邵銘高突然離職是亞太區損失,霍嘉治指滙控雖然精英雲集,但不是一間以「明星」掛帥的集團,「沒有任何一個人不可被取代」,最重要是團隊文化,他希望市場可以省覽其背景,並認同其委任具正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