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十年,傳媒生態是一個最值得討論的課題。香港回歸後,國際社會最關注的是香港的新聞自由有無倒退,這是用來檢測「一國兩制」是否成功的尺度。但「自由」往往是個抽象概念,「新聞自由」更不容易明確界定,這方面的解說可謂眾說紛紜。
畢竟這世界沒有絕對自由,只有相對自由。從比較角度看,香港的自由與殖民地時期的港英政府相比,似是進展而不是倒退。在政治生態上,港英時代立法會沒有選舉,議員是委任,港督擁有無尚權力,從來不受民意監察,遊行被嚴加管束,怎及得現在,示威有如家常便飯?
再看新聞自由,港英政府對資訊管制,不准發佈不利政府消息,遠有甚於特區政府,對政治立場更有審查,那時設有政治部。更有一招「撒手鐧」,對政治立場有問題的人,會「遞解出境」。
不過以前香港的新聞自由,所設關卡都是有形。回歸後卻是無形。若從新聞從業員立場看,最近香港記者協會做了一項調查,發現有百分之五十八點四的新聞從業員認為新聞自由倒退,主要原因是認為業界有自我審查。
「自我審查」這四個字可圈可點,也是玄之又玄。表面上,「自我審查」很難找出證據,全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在報道新聞的遣詞用句,在處理新聞手法上,市民會察覺它隱然存在,瀰漫在空氣中會嗅到那種味道。也許這不叫做「自我審查」,而是港人慣用術語叫「識做」。
臨近九七前的自我審查,尚有許多政治考慮,出於明哲保身。到如今,更多的自我審查,已出於商業利益,已忘記了傳播應忠於事實的客觀報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