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兩王牌晒馬 畢業開騷

理大兩王牌晒馬 畢業開騷

常有人批評香港學生欠缺創意,由中學升上大學頭一年更變得最具考驗,有別中學的填鴨式教育,告訴你答案而不鼓勵學生去找尋答案。不過理工大學於設計方面的成就在世界學府排名一向在前十名,足證香港學生都具有創意,視乎你點教啫!昨日已舉行了紡織及時裝系的AnnualShow,設計學院的畢業展更開放給公眾參觀,可一睹同學的創意設計。

記者:黃潔蓮
攝影:楊錦文

王牌設計學院 就業率100%

設計學院是理大的一面王牌,43年來有DJ小儀、通用汽車的高級設計師AnthonyLo、李永銓、小克等等都是在這裏畢業。每年培訓出三百多名畢業生(學位、高級文憑及文憑課程),而且就業率是100%,實在令人驚訝。

■設計學院助理教授洪強(右)跟他一手提攜的Oscar。

學生新星Oscar:第一年要洗腦

在老師洪強和Rosanna眼中謙虛不囂張的Oscar被視為明日之星,坦言最初入學也感到很辛苦和迷失,在思考上要具批判性和創意,第一課就是要他們想辦法,把雞蛋從高空擲下,但要令雞蛋不會跌爛。「在思想上有好大衝擊,像洗腦一樣,把中學學習的一套完全忘記了。我自小喜歡畫畫、設計,但藝術是不能溝通;設計則可以表達自己,加強人與人的溝通,亦可以與社會互動。」其他設計學院只是教曉「求生技能」,但卻沒有在創意方面加倍訓練。他說在這裏沒有人會教你點做,欠交功課也無人理你,就是要訓練如何去找答案和自發性。

■Oscar的畢業作《童年‧人生》,把他童年回憶,以視像、設計等不同媒體去表達。

盡晒畢業作

■MalouKo的《Portablecommunicationin2017》,構思在10年後手機發展到除可拍照、聽歌,還可掛頸上作裝飾,一按鈕可投射出影像、訊息。

■余卓琳的《Dolly'sNewWorld》,因Dolly的隊伍要開發細小星球而感寂寞,每個都顯得不尋常,像Dolly就不斷搖頭。

■Polyman,四四方方,有磁石互相黏貼,模仿李小龍、蜘蛛俠等的造型。

■以阿加力膠片塑造的飾物,依着輪廓而走,要「度面訂做」。

■吳穎謙設計的按摩筆,筆頭有不同造型配合不同的按摩法。

■彭健怡的《Com_puter》,人力衣車、打字機、古老電視、相機……風馬牛的東西,拼合起來卻是部有Webcam的電腦。

■曾艷婷的《大細超》,圍繞超生一家,還有兒子大超和細超。

■CandiceNgai的《二城‧異》,把新市鎮與舊社區的對比畫出來。

老師有say
院長Lorraine:實有人請

對於教師而言,學生們都具有創意,只是第一年是最難應付的,因傳統中學教育令學生們慣於等老師給答案,卻缺乏自己去找答案的動力,所以第一年要做大量designthinking的培訓,例如叫他們諗101種榨橙汁的方法。打破思維局限,是首要的任務。而設計的產品,最後的用家是社會大眾,所以在這方面要有認識和熱誠。創意實用兼備,難怪設計學院院長Lorraine說:「畢業生的就業率是100%。」

洪強:創意夠膽識唔夠

在設計學院執教9年的洪強,身份有點複雜。他在理大完成學位課程,其後到中大、又曾在CentralSt.Martins讀碩士,在兩地三家學院學習,「由F.7到理大頭一年是完全脫離中學生的思維,訓練出獨立思想。其後在中大的『小班教學』,培養出與老師緊密的關係,創作很受他們影響;在St.Martins有好強烈的學習模式,由最傳統、最基本的學起,知道原理與歷史,就不會迷信於新科技。」吸收三地經驗,他的《Ilovemycountry'ssky》贏得BBC的BestShortFilmAward及德國的EuropeanMediaArtsFestivalAward。
對香港學生的評語是「創意夠,但膽識及自信不夠」。從前他會因材施教,及後他發現,學生的起步有早有遲,「有些可能在首年成績平平,但到畢業時卻突飛猛進。」

RosannaLi:教學防腐劑

陶瓷藝術家Rosanna在設計學院執教17年,資格老但心境不老:「教學不能老化,要食防腐劑保持才可。」她的「防腐劑」,除了是她的陶瓷創作,亦有她不斷去思考、破舊立新,還有在這高透明度的教學環境下,才能保持下來。「首要是學習批判性思考,要讓他們建立信心,互相交流,要有習作討論,面對人家對自己習作的質疑及刁難,懂得如何防衞。」

設計學院畢業展2007

日期:即日至6月28日
時間:早上10時至晚上8時
地點:紅磡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入場可免費索取這個雷射切割的便條座。

時裝少林寺 跨半世紀

比設計學院更老資歷的,是已有50年歷史、一向人才輩出(陳刀、SilvioChan、RubyLi、港姐葉翠翠;歌星梁詠琪是時裝設計文憑畢業)的理大紡織及製衣系,碰巧亦在昨天完成畢業貓步。
甫踏進紡織及製衣系的課室,有如踏進一間服裝公司的總部一樣,右邊一字排開的模特兒公仔,左邊的休閒區正不斷播放時裝表演的錄影帶,在這種氣氛下學習,難怪會人才輩出。正如三位被訪的學生所說,學校的環境好,亦跟服裝公司關係密切,像連卡佛去年暑假在店內擺放了12位同學的作品,大大增加了曝光機會,而且很多同學都有機會在服裝公司實習。教學做到創意與實踐並行,助理教授JoeAu說,「創意很重要,但fashiondesigner是commercialartist,完成品非博物館掛起來欣賞那種,而是可以吸引顧客購買的。」他續稱要有好的創作,就要看多睇多:「JohnGalliano就讀CentralSt.Martins時經常不見他上課,因為他跑到博物館去吸收靈感。」目前香港就欠缺了像V&A這類博物館,而關於時裝的博物館更是零。

■導師何柱溥(中)曾留學英國,發覺理工的設備較外國的更先進。

何柱溥:衣車都先進過人

何柱溥在這裏完成學士學位,其後到英國完成碩士學位,最近又回歸母校修讀博士學位課程,看透了外國跟香港的教學差異,目前在理大任講師,以個人經驗作身教。「我不覺得香港學生特別差,在設施及資源上有時反勝一籌,衣車亦好先進。但外國的教學作風較自由,不着重完成品,只在乎過程中突破思維。香港始終太着重分數,不敢試就不會有進步。」

■Eileen的作品《UnderConstruction》,她說因領口已用了硬身木板,所以選用較墜身的布料,不易皺。

■靚女設計生Eileen正在設計草圖。

■Eileen還配以一對有lasercut圖案的高跟鞋配合她的系列。

■紡織及製衣系的課室,似時裝店多過課室。

■一整排都是最先進的Brother衣車。

Thomas的《SoundWave》,以較挺身的PVC模仿音波的弧形,裙身則採用軟身的布料,塑造垂直的線條,拍攝時他正為作品畫紙樣及裁布。

Walter的《OrganicDoll》模仿天然,衫身一片片銀色膠片是人造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