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雲詭波譎,作為全球任期最長及年薪最高的「央行行長」--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的角色身影,就像市場一樣,喧鬧惹火、充滿色彩。他又是目前特區政府內,唯一直接師承殖民地時代而仍然掌管財經事務的重要官員,令他的個人仕途與香港金融發展,扣上不可分割的微妙關係。 記者:劉美儀
回看過去十年,任志剛說最難忘記的始終是金融風暴。對於曾被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批評、後來「蓋棺定論」獲得平反的98年入市行動,今天回想起來,他形容儘管「心情百般矛盾」,但他仍堅信當時入市是在「冇得揀」下正確而成功的決定。
「居安思危」是為做官宗旨
一直以自由市場信奉者自居的任志剛,自稱師承不干預政策鼻祖的前財爺夏鼎基。回顧30多年官場生涯,任總不止一次經歷本港金融史上的重要關卡,83年面對信心危機港元大幅貶值,港英政府拍板訂立聯繫滙率。回歸前後,他又直接參與本港金融體系過渡安排的重要決策,97年港元港股被國際炒家夾擊,他與當時財爺曾蔭權及財經事務局局長許仕仁組成的「三劍俠」,在98年8月決定動用過千億元公帑入市,與炒家背水一戰。
經歷過金融風暴,任志剛表示,加倍明白到他經常掛在口邊的道理--居安思危,要「將手放在市場的脈搏上」,洞悉市場發展,做好預防工作。他認為,國際金融在全球化影響下,風險千變萬化,需要加倍管理。回顧入市一役,他說當時早在7月中因內在和外圍市場的壓力,他已感到捍衞市場的需要,入市決定並非一時衝動。
翌年政府成立盈富基金,並於01年完成「回本」大業。任志剛認為,政府是適時將重大危機化為轉機。市場卻認為,政府反敗為勝甚至有錢賺,全賴98年10月對沖基金在俄羅斯損手撤出市場,香港可說是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但任志剛反駁,即使對沖基金有更充足的「彈藥」,他仍深信政府可以擊退大鱷,最重要是當局已掌握炒家狙擊港元的手法,對症下藥自然藥到病除。
對於國際市場當年曾經批評香港的入市行動干預市場,任總似乎未能忘懷,所謂寒天飲水,冷暖自知,往往自己身處危牆之下,才明白箇中苦衷。他說,直至金融風暴波及世界遙遠角落,「人們的觀點才有所改變」。這個「人們」,當然包括德高望重的格老。任總不忘引述格老在2000年7月的總結語說,正因為私營部門應付外來衝擊能力有限,政府的安全網和干預措施不能完全被取代。
讚回歸後金融運作更獨立
回歸前港督根據《英皇制誥》及《皇室訓令》,作出任何涉及影響殖民地貨幣法例的決定前,須先聽取英國政府國務大臣的指示。任志剛稱,回歸後從香港的貨幣與金融體系運作經驗,反映特區政府享有較回歸前更高的自治程度,毋須「甚麼事情都要打電話,發電報到英國」;一國兩制下本港貨幣及金融體系獨立運作的承諾得到體現。
【回歸10年倒數12日】
任志剛個人履歷
1970年:港大統計學系一級榮譽資格畢業
1971年:加入香港政府擔任統計師
1976年:調任經濟主任
1982年:獲委任為首席助理金融司,開始參與香港貨幣及金融事務
1983年:協助推行香港聯滙制度
1985年:出任副金融司
1991年:獲委任為外滙基金管理局局長
1993年:金管局成立,擔任總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