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洵瑜報道】繼早前首次為病人進行縮胃手術即告失敗,病人死於手術枱後,龍頭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在10日內,接連有三名病人接受通波仔手術死亡,其中兩人更在手術期間死於手術枱,三宗手術均由同一名副顧問醫生負責,個案已交死因庭調查。前線醫療人員批評事件涉及醫生經驗及人手不足等多方面因素。
同一副顧問醫生負責
據悉,三名病人年齡分別是46歲、89歲及99歲,在5月底的10日內,相繼因急性嚴重心肌梗塞,進入伊利沙伯醫院急救,需進行通波仔手術,三人均由一名副顧問心臟專科醫生負責手術,但其中46歲男病人及89歲病人在手術時死亡。消息人士透露,「病人係死喺手術枱上」,另一名病人手術也不成功,手術後不久去世。
據了解,該名醫生約有15年經驗,現時有一半手術可以自行負責,甚至可以監察其他高級醫生進行,但一半仍有資深醫生監察,今次出事的原因複雜,可能涉及醫生經驗及人手等原因;該院研究有關三宗個案後,並無暫停該名醫生的手術職務。
該院發言人回應時承認,三病人患有嚴重心肌梗塞,5月時接受通波仔手術後出現併發症及器官衰竭而死亡,院方已對病人家屬致以深切慰問,並把個案交死因庭跟進。
該手術死亡率約1%
該院每年做1,200至1,300宗通波仔手術,一般而言,急性心肌梗塞及心原性休克的病人,通波仔手術的死亡率為40至50%,今次三宗手術均在緊急情況下有需要進行的手術,而該院每名心臟專科醫生每年平均進行200至300宗手術。
通波仔手術國際死亡率大概為1%,早前醫管局審核過03至06年各公立醫院進行通波仔手術的整體死亡率為0.6%。
「通波仔」方法是利用心導管探入心臟冠狀動脈內,藉着導管前端的「氣球」膨脹,將血管內因粥樣硬化而變狹窄的部位擴張,從而令血液暢通流動,有需要可安裝金屬支架在血管內,以防止血管收縮。三分一在半年內復發;手術過程中亦存在危險,例如傷口出口、血管撕裂、心臟衰竭等。去年全港有6,300宗通波仔手術,預計今年再上升10%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