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回歸十年,政府統計處昨日公佈本港最新「堅尼系數」,創0.533的歷來新高,顯示港人收入兩極化十分嚴峻,比歐美部份國家和新加坡嚴重。統計處極力替數據降溫,堅稱系數高企非壞事。但有學者說指數之高已可觸發社會動盪,替社會和諧敲起喪鐘。民間人權陣線發起的7.1大遊行,除了爭取雙普選外,保障弱勢社群和爭取最低工資一直是主要訴求。 記者:倪清江、白琳、黃偉駿
政府統計處昨日公佈《主題性報告: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是七份2006中期人口統計報告的首份。報告顯示按職業收入計算,在334萬勞動人口中,月入少於4,000元的市民由96年的9.9%,升至去年11.7%;月入逾15,000元的市民,則由25.8%大升至31.5%。收入首兩組別,月入中位數為3,500元,但收入最後兩組別高達30,000元。
本港數值高於英美加
數值介乎0至1的堅尼系數(Ginicoefficient)反映社會貧富懸殊情況,0代表住戶收入分佈絕對平均;1代表由一個住戶賺取所有住戶收入,其他則毫無收入,即收入分佈絕對不平均。該份是首次詳述本港堅尼系數的報告。
統計處資料顯示,本港71年堅尼系數為0.43,往後大致有升無降,06年升至歷史高位0.533。本港96年堅尼系數為0.518,當時略低於英國的0.52,去年則升超過英國,其他如美國、加拿大早已在港之後,本港數值也高於新加坡。
統計處處長馮興宏昨解釋說,本港人口日漸老化,由於長者收入不多,所以低收入住戶數目增加;同時教育普及化,市民可接受更多收入工作,高收入人口因而增加。堅尼系數創新高,馮興宏卻說:「唔係一定壞事,全世界趨勢堅尼系數普遍擴大……唔好淨係睇數目,數學可以呃晒你,要靈活運用,睇埋後面嘅嘢。」他指香港以服務業為主,金融業從業員收入一般較高,零售則較低,故堅尼系數比起以製造業和農業為主的經濟體系為高。
經濟增長非人人受惠
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張超雄說:「(貧富懸殊)好嚴重,肯定係世界最差頭五名。」反映近年經濟雖有增長,但未必人人受惠;堅尼系數高達0.533,社會早應出現動盪,「點解無問題?可能係市民聽話,而醫療、教育有基本照顧,矛盾先不太嚴重。」
中文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黃洪對香港的堅尼系數之高感羞恥,雖然本港風險相對較低,但政府不能坐視不理。
部份國家/地區堅尼系數
國家或地區:香港
資料年份:2006
按原本住戶收入計算:0.533
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計算:0.475
國家或地區:加拿大
資料年份:2004
按原本住戶收入計算:0.51
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計算:0.393
國家或地區:英國
資料年份:2004/05
按原本住戶收入計算:0.51
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計算:0.36*
國家或地區:新西蘭
資料年份:1997/98
按原本住戶收入計算:0.485
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計算:0.295
國家或地區:新加坡
資料年份:2000
按原本住戶收入計算:0.481
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計算:0.437#
國家或地區:美國
資料年份:2005
按原本住戶收入計算:0.45
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計算:0.418
*只計算除稅因素;#為1999年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