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伊利沙伯醫院三名病人接受「通波仔」手術死亡,其中一名80歲病人被打氣針致死,醫生為病人注射時未有發現針管根本未注入顯影劑。有醫生及病人組織均認為,醫院管理局應詳細調查三宗事故,未有結果前應暫停該醫生手術職務,或由資深醫生監督。 記者:梁洵瑜、趙燕婷
伊利沙伯醫院每年進行1,200至1,300宗俗稱通波仔的冠臟動脈介入治療術,約佔全港公立醫院的25%。該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李耿淵早前發表研究,指醫管局03至06年間處理18,600宗通波仔手術,病人死亡率只有0.6%。
不料該院上月底即有三宗手術失敗個案,三名病人均在手術期間死亡,涉及同一名副顧問醫生。據悉,其中一宗80歲病人未開始植入心臟支架,醫生為病人注入顯影劑時,沒有及時發現針管未注入顯影劑,即只有氣體,形同打空氣針一樣,導致病人死亡。
質疑想多做手術有關
另一宗涉及46歲男子,據悉病人植入心臟支架時血管即告爆裂,當時手術室只有該名副顧問醫生及一名經驗較淺的醫生,搶救失敗。另一宗涉及99歲的老婦,植入心臟支架後,分支血管出現問題導致栓塞死亡。
雖然通波仔手術平均有約1%死亡風險,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更高,但多名資深醫生質疑,三宗個案是否與院方「希望做多啲症有關,佢哋做手術嘅時候會唔會好趕,連護士都未必夠時間準備」。一名前線醫生透露,一般通波仔手術若維時一小時以上,病人手術後應監察24至48小時,但「伊利沙伯醫院試過喺一節,約四個鐘做成十個症」。
有內科醫生指,「較少會連99歲病人都做手術,一般都用藥物,除非家人堅持要做」。病人權益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醫管局有需要調查事件是否涉及專業水平、手術程序或病人臨床情況,未有結論前應暫停該名醫生手術職務。
有內科及心臟科醫生建議,涉事醫生應暫由資深醫生監督下進行手術,「若連續幾個病人都有事,醫生會怯,最好停一排,或者要人睇住做。」
伊院昨日發表聲明稱,三宗個案屬個別組群事件,不涉及個別醫生的醫術、能力或其他安全問題,毋須暫停其手術職務;並指心臟科由九名醫生的團隊組成,不存在人手問題,三宗個案已交死因庭,故不會評論有關臨床情況。
3病人做通波仔手術死亡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