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讀《離騷》 - 李怡

端午讀《離騷》 - 李怡

今天是端午節。早前南韓搶先向聯合國註冊端午節是韓國傳統節日,引發內地與南韓的網民出現民族主義對峙。在我看來,這種爭端迹近無聊。世上有哪個國家要註冊聖誕節、復活節、新年是它們的傳統節日呢?儘管拿去。卻不能阻止另一個國家在同一個節日「過節」。
端午節過去有插艾葉,在小孩子額上點雄黃等習俗,小時我在江南居住,還幫媽媽包糭子,下午去看龍舟競渡,是真的過節。現在這些習俗都在現代化浪潮中絕迹了。剩下來的是吃糭子。
南韓要搶着註冊端午節,不知他們有什麼傳說故事,至於中國,最著名的傳說就是白蛇傳。而有詩篇留下來的,則是屈原的故事。屈原投汩羅江自殺,傳說與人們包糭子有關。這段傳說知者已多,茲不贅。
除了教科書中的課文之外,現在的年輕人恐怕很少人讀屈原的作品了。《楚辭》年代久遠,語言的隔閡較大,要讀須憑注解。但有些篇章不用注解也夠美的,如《九歌》中的「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是不是值得反覆誦讀?
我年輕時愛讀《離騷》,主要是受詩人屈原的愛國愛民的思想感情所感染,也有共鳴。其中一些句子,我還抄在筆記本上,誦讀謹記,如:「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不過今天看來,屈原這種擇善固執的人,其實並不適宜從政。因為從政是要妥協的,是要講實效的。屈原的失敗,是他既要在政治上有所發揮,又追求完美。世上哪有完美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