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風,影評人,筆者所知道的,香港影評人協會主席。接過卡片,上面寫的是:創意和諧委員會籌委會主席。「這是要和回歸10周年做點事……哦?今天不談這些?還有這個……」另一張卡片,傳媒機構的總經理。他是亞洲網播互動愛情小說的「始作俑者」,近作是3G劇場!好了,讓我為這個身份下個註腳─文化邊緣人。也許,該叫新世代的文化動物─有點文化氣息之餘,伴隨着濃烈的世俗味道!
Vincent何緯豐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主修傳媒及電視電影藝術。就讓一切回到最初,從電影開始。「未畢業我已經開始寫影評,只是出於對電影的熱愛。韋風只是其中一個筆名,還有其他很多,讚的時候用的,罵人的時候不會用,免得給人找晦氣!」年少,難免氣盛,愛挑剔,電影可以給彈得體無完膚,來找他晦氣的人倒沒有,這不盡是因為筆名多,會走位,更重要的是,他很快便確立了做人的哲學:凡事留一線。「這是我很早便有的做人態度,尤其後來電影市道下滑,影評人的言論很多時會被認定為影響賣座的毒藥,我不想為已奄奄一息的電影業再加一腳。」沒有藝術家的執着,註定了,只可以是個邊緣人。「我會為真正的藝術家鼓掌,他們可以不顧一切,只拍自己想拍的,但我可不能。做導演,依然是我的夢想,開戲,其實就像一場賭博,我會顧慮能否為老闆賺錢。就因為這樣,有個老前輩就直指我不可能成為藝術家。」所以Vincent說,打從一開始,他就沒想過電影會是他的事業。
從94年第一份工、亞洲電視《許冠文陪你睇波》的導演開始,然後是StarTV的主持,再到有線電視的主持,到科網熱潮,他也抓緊了這個賺錢的潮流,科網股泡沫爆破,他形容是「一切由燦爛歸於平淡」,「燦爛」與「平淡」,是由市場價值去衡量。理所當然地,電影藝術在Vincent口中的人生起伏,從沒有興波作浪的力量,但那種若即若離,卻從不間斷,他依然是個影評人。「在我而言,影評人是一個Icon,帶給我一個名份,有時會是人們想到找我的理由。如果將電影比喻成富翁,那我就是這個富翁身旁的二奶。」這比喻,也夠啜核!雖然我也是個俗人,但不至於只將二奶定位為在富翁身旁撈好處的角色,別忘了,二奶的拿手好戲是煲湯,讓富翁滋補滋補,吊住條命,還有,二奶還多是花枝招展的可人兒!也許,當二奶的,才夠搶!
只是不得不承認,這個「二奶」早就開始花殘粉褪,影評人的地位,似乎大不如前,「是傳播模式變了,互聯網的普及,個人發表意見的平台幾近氾濫,可以說,現在人人都是影評人。」Vincent說,現在不時是記者打電話來,叫他吹兩嘴,在報紙雜誌上長篇大論的寫影評,他是沒做了。說實話,大部份跟紅頂白的凡人如我,都只會問:「喂,呢套戲好唔好睇呀?」又有多少人去考究,鏡頭運用,角色的深度。你可以說是人膚淺了,我會說是大家都忙了,想挖得深的人愈來愈少,怕累。曲高和寡從來就不是Vincent的性格,他愛做文化潮流的先行者。不過,到這一刻,他已儲夠了反璞歸真的條件,「拍一部戲,保守投資,800萬。今時今日,要找老細信任,讓我開戲,已不是難事。要是真的成事,我想拍一部藝術味一點的。」那個用了十多年的舊Icon,大概是找新替換的時候了,Vincent期待的,是大家給他一個新Icon。
撰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