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特有植物 1850年首被發現<br>GreenApple:絕迹150年香港巴豆重現

本港特有植物 1850年首被發現
GreenApple:絕迹150年香港巴豆重現

絕迹本港逾150年的香港巴豆(Crotonhancel)再度「面世」。這種本港特有的植物,1997年回歸前在青衣發現,經漁護署人員培植,市民已可以在城門郊野公園標本林,近距離觀賞到這種難得一見的灌木。

「毒性植物絕對唔食得」

恍如隔世的香港巴豆,早於1850年由居港英國人漢斯(H.F.Hance),在港島半山區行山採集稀有標本時偶然發現。植物分類學家邊林(Bentham)1861年在《香港植物誌》(FloraHongkongensis)首次把它列為新發現的品種。自始別說其他地方,連本港再找不到香港巴豆的蹤迹。
漁農自然護理署自然護理主任(植物)葉國樑指出,香港巴豆屬灌木、高約2米。主要生長在有大樹遮蔭,人迹罕至的茂密叢林。花果細小,不易被人察覺。他說,「香港巴豆的果實只有手指頭大小,屬於有毒性植物,絕對唔食得。」

自倫敦博物館帶回標本

1997年香港植物標本室人員到青衣島南面荒山野嶺,搜集保育植物標本時,再次發現目前仍是本港特有的香港巴豆。華南植物研究所的專家應邀來港鑑證,確定青衣發現的約1,700棵灌木,全是一個半世紀以來,再度「面世」的香港巴豆。漁護署已將該處列為具有特殊保育地點。
葉國樑去年到英國時,在倫敦自然博物館找到150年前漢斯(標本。漁護署人員於2003年經細心培植,去年成功把香港巴豆移植到城門標木林內供觀賞。
葉國樑說,「香港市花洋紫荊,唔係香港特有嘅品種。」至於目前仍是本港特有的香港細辛和香港秋海棠,雖然在漁護署溫室成功培植,但要移植到標本林非常困難。而香港油果樟,市民可在大欖郊野公園觀賞得到。
記者 林社炳
逢周日刊出

香港巴豆特點

學名:Crotonhancei

種類:灌木,高約2米

葉:呈長橢圓狀,邊緣有細鋸齒。葉脈呈網狀,葉柄短,葉片一般密生於小枝頂端

枝:嫩枝披滿茂密的星狀毛,其他部份則甚光滑

花:春季開花,雌花有花柱3枚,各花柱上部二裂

果實:夏季結球狀果

資料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