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酒不醇 - 程步奎(詩人學者)

醇酒不醇 - 程步奎(詩人學者)

讀《水滸》,時常讀到英雄好漢們皺起眉頭,心懷不滿,抱怨「口裏淡出鳥來」,不是說沒肉吃,就是抱怨沒酒喝,要不然就是嫌酒太淡。看來只有景陽崗的酒還對胃口,說是「三碗不過崗」,可武松硬是喝了一整罈,還因此打殺了一頭吊睛白額的大蟲。
照說現代人喝酒,不會再有酒保摻水,讓人抱怨「淡出鳥來」之事。你想喝不淡的酒,實在不難,超市裏洋酒充斥,要威士忌有威士忌,要白蘭地有白蘭地,都是酒精40度。還嫌不夠,有中國的茅台和五糧液,酒精度達到百分之五十幾。還要更烈的,也有,金門高粱是58度,北京的紅星二鍋頭是65度。真要媲美景陽崗的「三碗不過崗」,還有山東的琅琊台,酒精度可達百分之七十,恐怕要算世界之冠了。
可是天下事很難說,現代中國人的事更難說,酒足飯飽之後,突然想試新花樣,喝起甚麼「醇」來了。茅台出了茅台醇,五糧液出了五糧醇,劍南春出了劍南醇,聽起來好像比原來的品牌還醇厚可口,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這些甚麼醇,只是商標口號,聽起來醇,喝入口才發現酒味淡得多,原來是減低了酒精度的次品,與古代奸商往醇酒中加水的勾當無大差別。只是現代酒商聰明多了,不醇的酒,硬是給它起名叫「醇」,讓人得個口彩,雖然口惠而實不至,卻喝得高興喝得爽。
不過,中國人喝啤酒更怪,更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本來好好的,有瓶裝的熟啤酒,有尚未經過高溫殺菌消毒的生啤酒,關鍵是不同的口味與口感,喝的是啤酒的醇味。現在出了新花樣,據說是中國人發明了「純生」啤酒,以低溫消毒法製成瓶裝的「生」啤酒,是一種雖然不再新鮮卻能永保新鮮,雖然不純是生啤酒卻是「純生」的啤酒。好喝嗎?我看不怎麼樣,徒有其表,不見其純,既無熟啤酒的香醇,又無生啤酒的鮮純,只是個兩不搭邊的雜種,價格卻貴了一倍。可是銷路好,賺錢大大的有,應了張藝謀的座右銘:「好不好,市場說了算。」於是,人人喝純生,好像喝的是名牌就行,誰管它甚麼滋味。
近來啤酒花樣更多,又出現了淡啤,爽啤,精爽,清爽,超爽,冰爽,各種名目,不一而足。其實,所有這些新名堂都是同一種東西,即lightbeer,只不過是酒精度較低,喝起來不像啤酒而已。人們也不管,不醇的叫「醇」,不好喝的叫「純生」,不像酒的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