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waysonsunday:疫苗供不應求 世衞變招出擊

alwaysonsunday:疫苗供不應求 世衞變招出擊

這房間滿佈巨型屏幕和全球衞星通訊設備,跟戰時指揮室相似。每天早上舉行會議,討論最新情報,部署應變策略,總指揮隨即派遣快速應變隊伍,到偏遠地區執行任務。
聯合國轄下的世界衞生組織,總部設於日內瓦,主要職責是監控和處理全球傳染病,近年共應付了超過七十宗疫症,使之不致蔓延全球。過去一百年先後爆發三次全球大流感,每次死亡人數過百萬;世衞必須盡早得知疫情,將病毒資料分發予各國實驗室,才能避免全球爆發。
道理看似理所當然,但個別國家並不一定合作。例如中國於○二年爆發沙士疫症,當局為免影響貿易及旅遊業,對外隱瞞疫情。最近,印尼又引發新一輪爭論,令人反思各國經濟實力懸殊和抗疫的關係。
幾年前禽流感爆發,多國相繼大規模屠宰禽鳥。導致禽流感的H5病毒可能變種為人傳人病毒。去年,印尼指該國免費提供病毒樣本,並沒收取知識產權費用,但據此而開發的禽流感疫苗卻價格高昂,印尼負擔不起,因此拒絕向世衞提供病毒樣本,世衞對此束手無策。
然而,世衞早前通過的《國際衞生條例》(IHR)已於六月十五日生效。在該條例下,各國政府有責任與世衞總幹事合作,通報疫情。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費特納教授指出,若機制有效運作,可望在防範疫症方面樹立「良好管治的典範」。
此制度是否可行?有論者批評,新制度強制各國大幅改善公共衞生,但沒有一分一毫資助。此外,加拿大和美國等聯邦制國家,部份公共衞生措施由州或省政府負責,執行規定有困難。但即使如此,國際衞生條例比京都議定書至少有一點優勝。履行京都議定書的規定,各國至少須在短期內大量投資以減少排放,回報不易量化,頗難說服選民;但避免疫症散播,好處顯而易見。理論上,條例使世衞總幹事陳馮富珍握有很大權力。
條例規定,成員國如爆發可能影響全球的疫症,必須於二十四小時內向世衞通報──過去很少國家做到這一點。聯合國一般規定,轄下組織只能採用成員國政府提供的資料,世衞亦毋須嚴守,可以從傳媒及互聯網收集情報監控傳染病。若個別國家隱瞞疫情,世衞總幹事有權基於全球利益着想,自行發佈警戒消息。
此機制看似完善,但仍未解決印尼提出的問題。貧窮國家最有可能爆發潛在的疫症,危急時卻沒有足夠的衞生配套應付,也無力自行研製疫苗,必須靠外國支援。這些國家批評,富裕國家的藥廠藉昂貴的疫苗剝削發展中國家。印尼官員更直言:若國民不能受惠於將來開發的疫苗,那為何要交出寶貴的病毒樣本?

這番話有其道理。絕大部份生產傳染病疫苗的藥廠設於先進國家,疫苗在這些國家也供不應求。過往的全球疫症經驗顯示,富裕國家只會優先考慮本國國民。上月舉行的世衞大會,富裕國家同意若爆發疫症,必須向發展中國家供應足夠的緊急疫苗,印尼隨即同意繼續提供病毒樣本。
六月十三日,陳馮富珍宣佈已獲得英國葛蘭素史克等藥廠贊助,計劃建立全球性的禽流感疫苗儲存庫。不過,世衞沒透露若爆發全球疫情,儲存庫的疫苗如何分配。新條例也沒有作出規定。
印尼等發展中國家最希望在境內設立藥廠,自行生產疫苗。世衞已協助少數國家籌備設廠,但有關技術不易獲得。很難期望所有國家均擁有疫苗生產線,況且關係緊張的國家或不願意分享疫苗。例如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FR)研究員加列特便指出,印尼政壇人物勢必不願意向新畿內亞提供疫苗。可見面對全球疫症危機,建立儲存庫及新廠房只能夠化解部份問題。
條例實施後,各國較難隱瞞疫症資料,有助傳染病研究,這也許是條例的最大優點。現時的疫苗不能大量生產以滿足全球所需,也追不上部份病毒變種的速度。然而,通用電氣的賀根表示,改善生產效率和研發新型疫苗,可望解決目前的問題。製藥公司Vical也歡迎世衞實施新條例:「研究員得不到最新的病毒樣本,便無法研製新疫苗」。各界密切期待,陳馮富珍怎樣打這一場硬仗。
TheEconomistNewspaperLimited,London,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