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加入政府由低做起,1996年成為首位空降人民入境事務處處長的政務官,2003年50萬人上街後她離開政府。但終究是有28年經驗的政務官,知道回歸前後AO如何轉型。以前AO可以是啞巴,為政者不在多言;現代AO卻要做開籠雀,拋頭露面去拉票,「傳媒唔鍾意石頭鑽唔出血嘅官員,要soundbite……」想來,葉太都有以身作則做榜樣;可惜,後來者確實罕見。 記者:許偉賢
政務主任,簡稱AO(administrativeofficer),向來都是治港骨幹成員。殖民地時代的AO,甚少在公眾前高姿態亮相,如無需要不會開口,最多都只會給你一句「linetotake(官方立場)」好交差。回歸後,不同了。反反覆覆只懂「linetotake」的,官運肯定不過如此。可是殖民地時代的政務官,哪有受過與人溝通、爭取民意的政治訓練?當時仍為局中人的葉劉淑儀感同身受,AO轉型,確實不易。
靠曝光率爭取民意
「前財政司程慶禮有一句名言:AnAOissomeonewhoknowswhentoshut-up,為政者不可多言,唔可以亂講嘢,唔係叫你去出風頭,出鏡更加無謂,咁又點會識去應付傳媒?回歸後唔同晒,忽然之間政府喺立法會一票都冇,就係要靠自己曝光爭取民意。」葉太這樣說。
以回應傳媒查詢為例,已經足證兩個時代AO的不同角色。「以前訓練你linetotake,重心係叫你唔好講錯嘢,唔同𠵱家,反而要鑽研點樣可以有好嘅soundbite,要精句金句,爭取民意。」
難是難,都要頂硬上繼續做。拋棄天之驕子身份淪為狗仔隊四處拉票,葉太知道不是太多人能放下身段,「有啲政務官都唔鍾意做呢啲拋頭露面嘅工作嘅……寧願做精英官僚,做文件工作,呢個轉變唔容易。」
余志穩是成功例子
葉太知道,目前傳媒最不喜歡的,就是「石頭鑽唔出血嘅官員」,認為AO要求變才能適應時代。
在她眼中,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前常任秘書長張建宗以及即將升任社會福利署署長的余志穩,都是少數轉型成功的AO奇才,原因是肯溝通、肯與外界接觸;AO要「發圍」,就要如此。
沒有問葉太,自問這方面是否表現不俗,因為從「如果我連髮型都捍衞唔到,又點捍衞到香港治安?」以及「放長雙眼睇啦,葉太冇呃你㗎!」都知道她的適應能力極高,沒有被AO框框所限。
她直言在保安局的七年是多事之秋,居留權問題是她處理、成功爭取特區護照歐盟免簽證的也是她。最終呢?「香港人係善忘,冇人多謝我。」說完,又補上一句「為政者都要睇開啲,我都睇開咗!」善忘都有善忘嘅好處。至少她可以成功改頭換面,以另一身份重新上路。
訴說推23條苦況
不說不說,還是要說。23條立法是回歸10年內重要歷程,為回歸留印記,又怎不找來當事人現身說法?身任推銷員的葉太說來也無奈,指回歸後經濟低迷,金融風暴及禽流感雙重打擊,社會氣氛欠佳,加上科網股爆破、通縮持續及沙士爆發,2003年怨氣之大令官員頓成箭靶,「嗰段日子,真係好辛苦。」
翻查資料,中大在2003年4月進行的調查顯示,當時特區政府公信力跌至26%新低,「即係100個人中只有26個人信你,咁政府講乜都冇人信㗎啦!」葉太沒有怪責當時問責團隊「各家自掃門前雪」,因為團隊精神需時建立,「做社福就唔好管保安;做民政又點會去講稅務?唔係同事唔幫手,但佢哋點敢亂講嘢?」最終她功沒成卻身退,23條最影響的,不能漏了她。
【回歸10年倒數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