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0年百人誌<br>為教改失敗斷症 張文光:都怪高官太獨裁

回歸10年百人誌
為教改失敗斷症 張文光:都怪高官太獨裁

變了。
以前學校不掛國旗,畢業禮不須唱國歌。現在學生看完課室內飛來飛去的PowerPoint,回家就跟菲傭做專題報告,媽媽接力回校開家長會,教師放學後做海報、進修再進修、日評夜評還要派傳單……回歸十年,青葱校園滄海桑田。教改、愛國教育雷厲風行,教育界和家長怨氣之重,前所未見,有人歸咎教育「話事人」心胸狹窄、太獨裁,有人認為愛國教育還未足夠。 記者:張嘉雯 倪清江

沒人知道我們的下一代是否比較優勝,只知道,談到前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很多人咬牙切齒。當了16年議員的張文光,從政生涯大半日子與羅范周旋,親眼看着教師被推上基準試場、一萬教師上街倒羅、教改好事變壞事,張文光斷症,「係因為高官心胸狹窄,太有自信,官僚太獨裁,權力太集中,歇斯底里唔能夠容納別人。」
鏡頭前,從未有實戰經驗的羅范,喜以教育家自居,總是展現出過份的善意-握着教師的手,把耳朵貼到對方的嘴邊,點頭示意。談教改殺人,她說,「如果係,點解淨係得兩個呢?」人人聽得目瞪口呆,惟獨立法會議員兼教協會長張文光不意外,覺得對方只是「講出心裏面嗰句話」。

拉家長打教師辦學團體

張文光記得,教改最初出台,打着「不放棄每個學生」的口號,結果推行不善,教育當局拉一派打一派,利用社會輿論圍攻教育界,「佢哋覺得自己代表改革,唔接受嘅、反對嘅,就係拖延,會抹黑你,話你有目的、有私利,所有批評意見都定義為反對改革,拉家長打教師同辦學團體。」
他說,回歸前,殖民地政府尚且會聽教育界的意見,遇上不可行的政策會收回檢討,絕不會「霸王硬上弓」。
但在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及羅范主事下,即使明知教改問題多多,政府仍然寸步不讓,「好似葉建源咁,一篇批評文章就被大興問罪之師,校長發吓怨氣,都會收到高官電話。」

憤怒種種政策不由控制

教改帶來種種「衡工量值」的工具,學校自評、外評、校評,日評夜評,加上人口下降,學校過度興建,教師疲於奔命,「有啲人同保皇黨有關,提個概念都批地畀佢起學校,唔使同人口、同學額掛鈎,新學校有新校舍,原來嘅學校咪要結束囉!最初係殺村校,之後把刀殺入舊屋邨、新屋邨、千禧小學、中學,成個教育界好恐慌,教師壓力好大,同教好學生有乜關係?」
張文光憤怒,因為種種政策不由他控制,也因為在議會內泛民主派勢孤力弱。
當議員16年,他自言,97至今是「希望最大、失望最大」的十年。他苦笑,從前專替教師辦旅行團的翠明假期,現已少替教師辦團,主攻遊學團,因為教師每年唯一的長假不可以去旅行,要帶學生考察。

張文光論盡教育政策8宗罪

政策:教師語文基準試
評論:傷害全體好努力嘅教師

政策:拔尖補底、融合教育
評論:幫唔到細路仔,搵笨

政策:取消學能測驗
評論:話拆牆鬆綁,跟住又搞全港性系統評估,學校費事被抽秤,惟有要學生扮病

政策:殺校
評論:起學校唔同人口、同學額掛鈎,學校收唔夠人、驚被殺,就不務正業

政策:自評、外評、校評
評論:每間學校只當係一盤數,用呢啲數字去決定學校生死,同教學無關

政策:校本條例
評論:拉家長出嚟打辦學團體,太功利

政策:大力發展副學士
評論:啲學生畢咗業無嘢做,又無書讀,黑洞一樣

政策:幼稚園學券制
評論:呢筆經常性開支,剔除中產,點解找九成人條數,偏唔找埋中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