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回歸10年,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小組於1996年回歸前及去年進行調查,訪問了逾1.3萬名平均年齡為15歲的中學生,了解他們在回歸前後對社會身份認同的變化,發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也是香港人的青少年增加了。
對內地人仍持負面態度
負責研究的港大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指出,多了學生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其次才是香港人」身份,由1996年的15.8%上升至去年的22.3%;而認同自己只是「香港人」的則明顯減少,由33.9%下跌至28.7%。
她表示,即使青少年對內地的政治經濟評價提高,普遍青少年仍對內地人持頗負面態度。調查顯示,青少年在公眾場合批評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意願明顯減少;又少了青少年願與內地人建立良好關係,認為中國人比不上西方人。她強調「對情況有啲擔心,驚會造成社會疏離。」
她又稱,越是對國家民族前途有責任感的青少年,越是傾向認為愛國必須擁護國家政策。她認為政府及學校有需要加強正確的公民教育,鼓勵學生反思以甚麼形式愛國。
本港青少年的社會身份認同
香港人,其次才是中國人
1996:40%
2006:39.4%
香港人
1996:33.9%
2006:28.7%
中國人,其次才是香港人
1996:15.8%
2006:22.3%
中國人
1996:10.4%
2006:9.6%
註:受訪人數方面,1996年為9,226人,2006年為3,993人
資料來源:港大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