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清明上河圖卷》是藝術瑰寶,臨摹者眾,北宋張擇端繪的原裝版本,將於香港藝術館展出,是首次於內地以外地區曝光,藝術館專廳會仿照圖內建築佈置,讓市民如走入圖中感受北宋盛世。此原裝圖卷只於展覽前期日子展出,後期只會展出臨摹本。 記者:翁煜雄
藝術館與故宮博物院首度合辦的「國之重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於6月29日至8月11日展出32幀書畫名,最矚目的是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於6月29日至7月22日在專廳展出。
圖卷長5米有814人物
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稱,張擇端細膩的描繪及精細筆觸,讓世人得以窺見1,000年前的宋朝首都汴京,當時世上最繁華富庶的大都會,是宋代社會風俗最具參考價值的圖像。他說,此圖卷曾五次被偷運出宮,最後一趟是末代皇帝溥儀欲偷往日本變賣維生,但在邊境遭搜獲而放回故宮:「張畫飄泊咁多次,雖然都要修補,幸好都算完整。」
長達五米的圖卷,有814個人物、28艘船、170多棵樹木、20輛車、8頂轎;商店繁多如酒家、邸店、香藥舖、醫藥舖,更有從西北塞外而來的駱駝商隊,展現前所未有的商業都會。圖中巨大拱橋為虹橋,由巨木組成拱骨,拱骨之間只以榫卯相接,毋須鐵釘或磚泥,是當年中國建築史、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一項成就。現代專家曾依圖建橋,證明確實十分穩固。
吳灝臨摹形神俱似
司徒元傑說,後世臨摹該圖卷者極多,如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便為清朝作品。「臨」的意思是由原作為基礎,再添上個人色彩,其中明代仇英所臨的《臨清明上河圖卷》,依原作佈局,但增補反映明代江南市鎮特色,圖中原作的木橋及泥城牆已改為石橋及磚城牆。至於「摹」,即百分百仿照原作繪畫,內地畫家吳灝1984年繪《摹清明上河圖卷》便形神俱似,被鑑賞家啓功評為「明清兩代以來最好的摹本」。吳灝先將鉛筆削成小針般,用畫紙蓋於原作複製品上,其間不能移動稿紙,否則便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藝術館將設專廳展出《清明上河圖卷》,佈置仿效圖中的建築特色,並詳解圖中特色。市民需持指定日期、時間的門票入專廳,每節一小時,持票者其餘時間可往欣賞其他展廳展品,包括仇英及吳灝的臨摹本等的第二批展品。
清明上河圖卷
北宋 張擇端繪版本
面積:24.8厘米X528.7厘米
作品解說:被鑑定為首版,細緻地反映宋朝首都汴京盛世,具藝術及歷史價值,後世臨摹者眾
說清明:清明指清明時節或清明盛世。上墳歸來隊伍的轎子,以楊柳裝簇轎頂,是清明習俗,本港部份村落沿用至今
說城牆:城牆以泥、土製,後來臨摹版改為磚牆
臨清明上河圖卷
明 仇英繪
面積:32.2厘米X670厘米
作品解說:依原作佈局,但增補反映明代江南市鎮特色的青樓妓館、園庭、裱畫店等,人物衣飾等更較為富麗浮華。
摹清明上河圖卷
現代 吳灝繪
面積:25.1厘米X542厘米
作品解說:百分百按原作繪畫,形神俱到,被譽為明清兩代以來最好的摹本,有讀書人的清氣,無工匠俗氣
「國之重寶」
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
日期:
6月29日至7月22日(第一批展品)
7月23日至8月11日(第二批展品)
時間:
上午9時至下午9時
《清明上河圖卷》專廳分段入場安排
由上午9時起每小時作參觀時段,直至下午8時最後一時段(須持指定日期及時間門票入場)
其他展品:王詵《漁村小雪圖卷》、趙佶《祥龍石圖卷》、蘇軾《行書治平帖卷》等
票價:30元(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60歲以上半價)
預售:即日起各城市電腦售票處預售
查詢:27210116/ http://www.hk.art.museum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