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我如常接送兒子,今天仍然看不見那對母子經過,心裏有點戚戚然。我靜心聽着兒子訴說今天學校發生的事情,突然有衝動伸手過去用手背掃掃他的臉。兒子抗議:「眼看手勿動!我這塊臉已經夠粗糙了!」我打趣笑:「還是不太差呢!」我真的很珍惜和兒子的關係,十年前若不是轉了一個急彎,停止用打罵方法教育他,今天我想我就沒有這個福氣跟兒子閒聊了。
我反對用體罰方式教導子女,是因為我試過,並且徹底失敗。當你打罵孩子時,情緒會失控,打的力度會升級。當小孩子驚慌和身體受痛楚時,自然反應是哭!當一個人哭的時候,腦袋變得一片混亂,試問這個狀態,又怎能把中英數課文同時塞入腦?
有些父母花上一個晚上打打鬧鬧,子女哭哭啼啼,其實是費時失事。不過,有些父母相信用「打」的方式,可以短時間內令子女就範,改善行為或成績略為進步,其實子女只是純粹基於害怕被父母打罵而稍為合作,這種神奇力量通常很快便會消失,子女不但故態復萌,有些還會比以前更差,因為他們對被打的感覺已麻木了。有些父母見體罰方式已失效,不但不作出檢討,反而採用更嚴重的體罰手法管教子女,跌進一個極危險的惡性循環裏。結果有些家庭不幸發生了虐兒,甚至奪去孩子生命的可怕事件!
(節錄自鄧藹霖《會笑的媽媽》,天地出版,6月14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