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之辨 - 岑逸飛

繁、簡之辨 - 岑逸飛

關於繁體字與簡化字,許多人都看不出問題要點,例如糾纏在「繁」與「簡」的分別,便會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其實「化繁為簡」,從來是處理事物的合理原則,沒有不妥。
以《易經》而論,其精要是將宇宙的森羅萬象,化繁為簡,一旦掌握其要訣,才化簡為繁,治天下可運於掌上。再看《孫子兵法》,有所謂「治眾如治寡」,也不外是「化繁為簡」的原則。然則文字為甚麼不可以「化繁為簡」?
再說,許多人認為簡化字是中共傑作,其實不然,簡化字方案在民國時的教育部經已開始,中共才加以推廣。而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其總趨勢都是從繁到簡,例如隸書是篆書簡化,草書和行書又是隸書簡化。
即使如今所見的若干簡化字,最早已見於南北朝。例如「獻」字簡化為「献」,「燈」字簡化為「囗」,稱為「俗體字」。到宋代隨着印刷術發明,出現的簡化字更多,達三百三十多個,包括「臺」字簡化為「台」;「亂」字簡化為「囗」;「羅」字簡化為「囗」等。
可見將漢字簡化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去簡。過程最好是由民間演變,而不像如今內地的簡化字,通過行政指令,結果有許多是簡得莫名其妙,簡得不倫不類,簡得毫無美感,簡得混淆百出。洋人也許不知就裏,有點中國文化修養的看在眼裏,疼在心裏。
其實甚麼叫簡?甚麼叫繁?現今許多簡化字已失去漢字基本象形文字的意義,有軀殼而無靈魂,看了使人丈八金剛;反而繁體字每一部份都有意義,涵義豐富。從認識文字的功能而言,現今所謂繁體字,比所謂簡化字更為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