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萍語:紅籌回歸A股利多於弊 - 熊麗萍

投資萍語:紅籌回歸A股利多於弊 - 熊麗萍

繼H股回歸內地A股上市之後,紅籌股回歸A股上市亦只是「技術」及「時間」的問題,由於目前只有在中國註冊的公司,才可在內地股票市場上市,而紅籌公司是境外(包括香港及其他國家、地區)註冊企業,這亦是紅籌公司一直未能在內地上市的核心障礙。
不過,上述技術問題似已有進一步解決的迹象,內地傳媒披露了紅籌回歸內地上市的4大要求,其中包括紅籌公司需上市1年以上,公司市值不少於200億元,在最近3個財政年度累計盈利不少於20億元,以及50%經營資產或盈利來自內地,這些較具體的細節內容,顯示紅籌股回歸A股上市已非限於理論層面,而是邁向如何落實的階段。
目前在港上市的紅籌股共有91隻,包括4間在創業板上市股份,由於近年內地企業已甚少以紅籌股形式在港上市,今年在主板上市的紅籌股只有分拆上市的中信1616集團(1883)及中糧控股(606),即使去年亦僅得天津港(3382)及民安控股(1389),因此,在港上市紅籌股基本上均符合上市一年之要求,但市值達200億元以上的公司則只有20多家,筆者預計不多於15家紅籌企業可回歸內地上市。但大家必須留意,最終能有多少家公司符合規定,以及最終有多少家公司回歸是兩個不同問題,除了要看中國監管機構的最終規定細節,更要視乎紅籌公司本身返A股上市集資的需要及意願。

中化粵投可取

不論H股回歸抑或紅籌股回歸A股市場,基本上均屬政府的政策方向,一方面改變過去多年鼓勵企業在境外上市的做法,另一方面亦希望藉此增加A股股份供應,冷卻內地股市過熱情況。國企回歸亦具有另一重大任務,就是配合國有企業股權改置計劃,加快國企股份轉為流通股。相反,紅籌股回歸的決定則可在公司角度作較多考慮,資金需求將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
對於紅籌股股東來說,紅籌在內地發行新股造成攤薄效應,而A股市場波動性對紅籌股股價亦可能造成較反覆走勢,但筆者相信紅籌回歸A股暫仍利多於弊。
雖然筆者一向不認為「概念」可實質支持股價,但A股回歸料帶有擴大業務、注入資產的相關行動,從A股市場集資可向母公司購入更多資產,打破近年紅籌股落後於國企股的局面。
另一方面,內地股市仍處於高位,在A股市場可以較高估值上市,因此,中國政府若開放A股大門予紅籌公司,一些市值及資產較大的公司,即成為回歸A股的熱門對象,例如中移動(941)、中海油(883)、網通(906)。但另一類更希望回歸A股的紅籌股,將是市值及盈利已符合要求,而業務發展潛力正在釋放的紅籌企業,筆者的心水選擇包括中化化肥(297)及粵海投資(270),前者將獲母公司注入化肥資產,並希望由目前的化肥貿易逐步擴大至化肥生產,令盈利基礎更為鞏固;後者在決心出售非核心業務後,已清晰走向水務及電力等公共業務發展,惟該股份至今仍有不少「蟹貨」積壓,升幅料不及筆者一直推介的中化化肥。另一些未符合回歸A股的優質紅籌則是筆者近期推介的天津發展(882)及北京控股(392)。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
作者熊麗萍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