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衞到震的「進念二十面體」與一群和尚、尼姑聯手炮製佛教群經之王《華嚴經》,雖說是多媒體創作劇,卻有一大堆佛經朗誦,僧俗同台共舞,比丘尼以真身登台滙演,難免令人疑心是一個「宗教劇」,傳聞甚至說胡恩威已皈依我佛,宗教和藝術從此水乳交融?
記者:馮敏兒 攝影:何家亮、馮敏兒
群經之王《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音:花嚴經),最神奇是,它雖是佛陀得道後第一次說法的會議記錄,對象卻不是人,而是天人諸界,仲以「光」來演說,傳說更多得龍樹菩薩從海龍王處借到人間。《華嚴經》何其高深,遍及生前死後三千大千世界,但偏偏其主旨簡單:眾生皆可成佛。《華嚴經》還講心,心動,竟動了全身,繼僧俗一家親之後,僧藝又何嘗不是一家親?
胡恩威:我冇叛教
出家人不說假話,胡恩威斷然否認皈依我佛,也不認為是對天主教的背叛。作為一出世就領洗的天主教徒,小時候曾是「聖母軍」的活躍分子,《玫瑰經》念到滾瓜爛熟,不過佢話越來越覺得對神、對教會的絕對信念,有點本末倒置,能夠做到犧牲精神,有冇神已經唔重要!佢更抱怨香港的彌撒做得越來越差,都唔感動人。
胡認為香港的藝術和生活空間,毫無精神性,他說:「藝術和宗教好密切,進念有自己的美學信念,也很精神性,不以市場為先。」他甚至說:「所有藝術都是一種宗教,所有藝術家都帶有這樣氣質,只是各有各的呈現。我相信一行禪師那一套,佛教也有好重要的訊息,今次我借用佛教藝術中的傳統形式,做到一種基本的解說,滿足人們對《華嚴經》的好奇。雖然沒有故事,但經中指「心」如何影響着我們的世界,還是要說個明白。」
他說就如一個晚會,像望彌撒,有講經,有唱歌表演,可這個多媒體的藝術《華嚴法會》,決非佛門正宗,隨時可以念足一個月的《華嚴法會》(以《華嚴經》念誦的水陸法會)。「進念要是淪為宗教工具,反過來也可以這樣說,最重要是互相信任。不過我都唔知會唔會得罪佛教徒!」他澄清了最後的疑慮。「《華嚴經》並非一齣呼籲觀眾信佛的說教作品,而是希望觀眾能體會一些未能從讀本、電視或電影中體會到的觀念。」
一行禪師進念弟子的《華嚴經》
一行禪師的親切,改寫了僧侶的嚴肅印象。胡恩威話現在多了新一代的佛教徒,是從生活、哲學入手,而不是從迷信的角度,而一行禪師就是這樣一個精神導師。所以胡恩威以一行的文本入手《華嚴經》,也親嘗了隨一行禪修的一日師徒關係。除了胡恩威,4位進念的資深成員包括潘德恕、陳浩峰、黃大徽、楊永德亦同參一行禪師的行路禪,講身體重心,講人同人的關係,認識自己的呼吸,竟不約而同憶起當年的進念,陳浩峰說:「一行禪師的禪修方法很似10年前初進劇場時的練習。」潘德恕更說:「我們廿多年前已經做緊一行禪師這種練習,當年的進念比現在更有禪味。演出我當係自己的禪修,有光有花有珠寶有彩雲,還要忍忍忍敲木魚敲足一小時!」演員楊永德領教過一行的行路禪和食飯禪後,認識了一班僧人,看回自己,結論是「劇場除了娛樂性亦有層面上的責任。」
黃大徽亦說:「我最怕就是童年陰影,打電話來告訴我他已經代我向上帝祈禱,仲話寬恕埋我!好似我有病,我有罪!但我近日接觸的法師,卻是我意料之外的不拘小節。一行更很開放,永遠沒有一個結論。劇場其實到頭來只不過是一面鏡,最後不過見到鏡中的自己。」
胡恩威:「一行說如果我們有決心,現世都可以成為一個樂土,好合理。他說人的苦難是人缺乏意志去改變。即佛所說的業力,佢說話簡單動聽,講正念,香港人最受用。藝術和市場都是一片海市蜃樓,不像當年舞台觀眾個個求道而來。」
女觀音關菊英 護佛我撐!
連武則天亦支持《華嚴經》,大搞華嚴法會,早已皈依我佛的關菊英亦不例外,《溏心風暴》中細契最後戰勝自己,為大家了卻煩惱,就有佛門故事的意味。她說已經買了票準備入場,雖之前從未看過進念,但一聽同修推介,就立即捧場。她說已「請」了《華嚴經》在家中(不可叫「買經」),那是佛教徒必讀,「對於佛學我還是小學生,就希望演出能把我帶進經中。我在加拿大也看過佛光山的梵音演唱會,如往仙境,也看過弘一法師的傳記電影《一輪明月》,最佩服他身家無數,卻出家還修苦行,好感動。」
伍宇烈 舞比丘尼
進念這次請了張叔平做形象設計、林夕做文字創作,還有著名編舞家伍宇烈,聽說這年是伍宇烈的演出年,幕後編舞多年,今年不但屢屢登台,這次還開了腔,背了長篇大論的台詞,和唱誦《華嚴字母經》,挑戰不可能,平時動如脫兔的伍宇烈今次編的卻是行行企企,還要指導一群僧尼登台,佢不但唔介意,還對比丘尼的歡容非常着迷。
另類佛教徒彭家榮 非常期待
香港電台文化節目主持及舞台導演彭家榮也是佛教徒,近年也以「十二緣起」系列創作,已有兩個劇場和一個錄影作品。佛教和藝術的crossover他亦是表表者,他說:「唔同早年榮念曾的《心經》,進念那時處理經典總有自己的方法。這次胡恩威卻似要正面演繹《華嚴經》,所以非常期待。而且他近年每一個系列的第一個實驗都很有趣,建築師系列、《東宮西宮》也好,雖然還是好多投影,台板上上落落的典型胡恩威,可『生命劇場』明顯進一步以人為中心。《華嚴經》未演已受到僧俗的高度關注。」
進念.二十面體
多媒體生命劇場《華嚴經》
日期:6月9、10、15-17日7:45pm
6月16日3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電話:25669696
網頁: http://www.zuni.org.hk
和尚、藝術100分弘一法師
佛教中人重視宣揚佛陀教義,但藝術家的目的是藝術,可不為宗教而藝術。但近代中國就有一個人把兩者完美地融為一體,他是法號弘一的李叔同(1880-1942),他甚至可說是中國現代藝術之父,他不但是中國第一代油畫家、音樂家,還是中國第一個戲劇家,在日本男扮女裝演出了中國第一齣現代話劇《茶花女》;他說人體寫生是進入西畫藝術殿堂的第一步,在藝術學院中開中國第一堂人體寫生。無論學問、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樣樣攞足100分。38歲出家為僧,修的是最難的修宗,成佛門與藝壇同樣百年傳誦的大德。
弘一大師曾抄寫過很多佛經,但寫得最多的是《華嚴經》。又曾把經中偈句,集成楹聯三百。其後有人請他寫字,他就寫這些聯語和偈句。在弘一傳《一輪明月》中,更借國學大師馬一浮之口提到:「譚嗣同從《華嚴經》中悟出人天之奧,憂憤中國積弱不振,以佛家之大無畏精神獻身變法維新,為後人樹立了舍己度人的榜樣。」
各產品售賣地點:佛哲書舍
查詢:23918143(太子)、34212231(中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