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剎 - 蔡瀾

巴 剎 - 蔡瀾

新加坡的菜市場,叫巴剎,是阿拉伯語Bazaar的音譯,也有市集的意思,如果我們的飲食節目由新加坡電視台製作,就會叫《蔡瀾逛巴剎》了。
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牛車水巴剎,那裏是廣東華僑的聚居地,會不惜工本地從香港或大陸進口些冬天才肥大甜美的蔬菜,食材豐富,可惜它在裝修,只有作罷。
當地旅遊局建議去中峇魯巴剎,新建好的,亁淨漂亮,我們反正要去拍那裏出名的小食,也就順道一遊。
亁淨是亁淨,但就是少掉買菜的氣氛,反而是二樓的熟食檔較為熱鬧,在那裏叫了一大堆東西來吃,發覺除了水粿之外,其他的已經走了味,但是對於沒有吃過的工作人員,已經是很好吃很豐富的午餐了。
還是小印度的竹腳巴剎有趣得多,雖然又髒又濕,但極具懷舊情調,至於食材,有沒有從前吃慣的東西呢?
「現磨的咖喱醬檔在哪裏?」我問小販們。
小販回答:「我知道你說些什麼。用一塊扁平的大石,上面有圓筒形的石磨,把各種不同咖喱磨出來的是不是?」
「對,對。」我大力點頭。
「已經絕了種,買塑膠包的咖喱粉好了,要煮雞、煮魚、煮蝦的都有。」眾人都取笑我。
但也看到很多新奇的蔬菜,像整棵紅得發紫的莧菜。一支支像棍子的東西,當地人叫為「鼓棍」,用來煮咖喱。香蕉花、薑花蕊、咖喱葉、叻沙葉等,都罕見。螃蟹來自斯里蘭卡,有一隻三點五公斤,合七市斤。
經過熟食檔,看到有家人賣印度囉惹,那是把肉和蔬炸了,再淋上醬汁的小吃。我已經試遍所有印度囉惹攤檔,想尋回從前在圖書館前或REX戲院後巷的味道,但全都失望。在印度人聚居的竹腳巴剎,再吃它一次吧!結果發現還是不行,這一道傳統的飲食文化,已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