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無電啓發研WiTricity<br>

手機無電啓發研WiTricity

促使紹列維奇研發無線電力技術的靈感,其實是來自他日常的煩惱,「有一個月,手機頻頻因為沒電而響起警號,足足吵醒了我六次,那時候我忽然想:『要是充電可以自動化,那有多好!』」

200年來技術無大突破

他指人類早已進入無線世代,「但願將來,我們可以拿掉更多電線、電池吧。」事實上,無線傳電的概念可追溯到19世紀,美國物理學家特斯拉(NikolaTesla)做過類似實驗,更計劃在紐約建立一座29米高天線,最後因為耗盡資金而作罷。之後科學家試過用激光等方法傳電,但限制極多,以致未能有大突破。
紹列維奇提出利用電磁波共振來傳電,解決了這些問題。他表示,共振原理是指施加某特定頻率,讓兩個物件自由交換能量,同時不影響周遭環境,好像「為數百個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倒入不同份量的紅酒,每個杯子就會有不同的聲學共振,拿湯匙去敲它們,聲調也會不同。這時候,如果我走入房內放聲高唱,而聲調正好和其中一個杯子相同的話,它就會碎裂」,「但不是立即碎裂,它就像銅線圈般,要一步步累積能量。」紹列維奇說,傳統上,使用電磁波必須有一個發射器和一個接收器,而且兩者必須對正,但透過共振傳電,只要頻率相同,一個共振器能給整間房供電。
無線傳電和唱碎玻璃杯,原理都是共振,只是前者透過低頻電磁波共振,後者則是聲學共振。研究員用了兩個電線圈製成的共振器做實驗,把電磁波頻率設成6.4MHz(兆赫)。當A共振器接通電流後,射出的電磁波波頻每循環一次,B共振器都會收到一些電壓,如果累積的電壓數量夠多,就可令電燈泡發光。
英國廣播公司/《每日電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