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本港天氣越來越熱,不少人也感到溫室效應已「殺到埋身」。有學者指出,自1965年起,本港平均最低氣溫逐年上升攝氏0.02度,令「全日由朝到晚都咁熱」,呼籲港府在都市重建時,控制樓宇密度和高度,市民則應節約能源,以免情況繼續惡化。
樓宇密集影響溫度
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甄欲瑜表示,過去30年,本港平均最高氣溫逐年下降攝氏0.014度,最低氣溫則上升攝氏0.02度。她解釋,混凝土會在日間吸熱,夜晚放熱,所以樓宇密度和高度增加,就會令晚間溫度上升。雖然最高氣溫下降,但也絕非好事,「污染惡化,啲污染物一方面令雲量增加,反射熱力,而佢哋本身亦都會將熱力反射出去,所以日間氣溫就反而跌咗」。
她又分析了1965年至2003年本港的「熱力指數(HeatIndex)」,即在溫度和濕度的相互影響下人體感受到的溫度,發現每年平均在6月中至8月中,人體全日都會感覺到氣溫達攝氏32度以上,有中暑風險。
不同熱力可引起的不適度
熱力指數:27℃-32℃
不適:長時間下可能疲勞
熱力指數:32℃-41℃
不適:長時間下可能中暑和抽筋
熱力指數:41℃-54℃
不適:長時間下很大機會中暑和抽筋
熱力指數:54℃或以上
不適:很大機會中暑
資料來源:浸大地理系教授甄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