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奶兵團反測試 解選擇之謎

師奶兵團反測試 解選擇之謎

於70年代中期,《選擇》月刊的出現,是當時資訊尚未發達,提供給消費者一個清晰的指引,如何買得安心、用得安全。30年來大原則不變,版面、表達手法卻在這資訊發達的年代微微改變中。直到今天,每月的15日都是消委會公佈測試報告及《選擇》月刊出版日期,每次定必會惹起一陣討論風潮,市民大眾,一眾消費力最高的師奶兵團,從衣食住行,又會如何選擇呢?而大眾一直對《選擇》的謎團,亦會由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為你解開。
記者:黃潔蓮
攝影:楊錦文
封面人物:師奶兵團

《選擇》30年歷史

最暢銷

88年8月,首以避孕套保險程度測試,請來當時家計會總幹事林貝聿嘉當封面人物,該期沒明星效應,創下5萬本銷量,證明大家都好關心那一「套」。

首本明星封面

85年12月號,張國榮成首位當封面的明星,直到現在還沿用這明星效應。消委會首任總幹事張綠萍是他姐姐,但哥哥當封面時,她已離職,沒有偏私之嫌。

上鏡最多

據統計,方力申、任賢齊及張燊悅各當了3次《選擇》月刊的封面人物,據副總幹事蘇先生透露,挑選封面人物的準則,一是當紅的,或有些是主動敲門的。

Check得最緊

歷來以避孕套作產品測試報告的,共有6次之多,曾當封面的除林貝聿嘉,還有王喜、森美等

代表無呃秤

70年代初期的香港,物價飛漲、貨品質素水準參差,收到不少消費者的投訴。當時的港督麥理浩決定成立一個公平公正及有公信力的機構。1974年4月,消費者委員會成立,張國榮家姐張綠萍成為首任總幹事,至1977年頒佈施行《消費者委員會條例》,並由她開展了產品測試計劃。沿用了30多年的天秤標誌,正代表公平公正唔呃秤。隱藏的CC即ConsumerCouncil(消委會英文名)的簡寫。76年11月《選擇》月刊創刊,成為首本監察消費者權益的雜誌。

師奶兵團的消費選擇

萍姐:Buy中藥調查報告

我較留意中藥及健康食品,有時有啲中藥如杜仲,價錢上落好大,由幾十蚊至幾百蚊都有,價格因應產地不同、厚薄而有分別,但冇標準,我都係去幫襯開十幾年嘅藥材舖先至有信心買。如果消委會可以多做中藥調查報告,教人點揀,避免買假貨咁就好喇!

萍姐
職業:家務助理
每月個人消費$1,500
種類:健康食品、衫

香姐:月刊唔夠皮

我一向都有留意《選擇》,遇到啱睇嘅都會買。但我嫌消委會所做嘅測試太少,好似𠵱家啲食物經常被驗出有問題,但每個月只出一期,有時一期先得一個測試係有關於食物,好似早前講綠茶飲品並不低糖,糖份同可樂差唔多,但已經飲咗幾年啦!報告再快啲新啲就好。

香姐
職業:主婦
每月個人消費$2,500
種類:護膚品、扮靚

芳姐:《選擇》?乜嚟㗎?

我一直都唔知有《選擇》呢本雜誌,乜原來出咗30年?我做陪月工作,要留意好多同BB有關產品,好似奶嘴、尿片、奶粉,𠵱家啲媽咪好留意日本奶粉,幾百蚊罐都捨得買,係咪真係咁好呢?而且某啲牌子有好多唔同產地,澳洲、香港、大陸製造的,連成份都有唔同,究竟消費者應該點樣選擇呢?

芳姐
職業:陪月
每月個人消費$2,000
種類:個人用品、書籍

英姐:光顧大連鎖店唔睇都得

買電器、家品、食物,我都唔會買大陸貨,因為品質最冇保證。睇《選擇》揀電器?都唔會喇,最多係睇牌子、睇產地,然後一定光顧大型電器連鎖店,先至有信心買。

英姐
職業:陪月
每月個人消費$2,000
種類:衫褲、飾物

Jenny:唔夠好睇優惠少

我比較鍾意睇女性雜誌,好似《Jessica》、《Cosmopolitan》,因為我鍾意睇扮靚、潮流資訊,我每年都會訂閱,成為會員有好多免費優惠,可以免費入場去美食博覽、美容展、工展會等。我自己最鍾意食嘢,參加美食博覽會,有好多免費試食,但《選擇》就冇乜!

Jenny
職業:主婦
每月個人消費$3,000
種類:食物、美容產品

住家男馮先生:被報章取代少買了

以前都會有儲《選擇》,尤其90年代的幾乎期期買。覺得啲產品測試、貨品比較,資料實用嘛,但係𠵱家啲報紙雜誌都有做比較,而且重複又重複都係同樣產品,已經好少再買了。

雄性師奶馮先生
職業:記者
每月個人消費$1,000
種類:書籍、影碟

■25周年銀禧紀念刊,封面請來該年百萬富翁陳啓泰。

■每期封底指定動作,一定是該期封面人物拿着對上一期雜誌作狀閱讀。

■由黑白轉彩色、細本變大本、$1賣到$12。

■首期《選擇》,刊有當時的消委會主席羅桂祥致詞。雙色印刷,字多過圖。

■右起從第1期、第100期及最新一期的《選擇》月刊,不同年代曾出現了3種不同的尺碼。

謎一樣的選擇

究竟《選擇》幕後由哪些人決定產品生死?曾經有傳聞,這本雜誌令到好多產品在市場上消失?而報道又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呢?相信很多人都對《選擇》留下很多謎團,就由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為你一一解開!

■總幹事劉燕卿表示,雜誌只得48頁,可測試的產品不多。


謎一:《選擇》月刊是否令某些產品在市場上「消失」呢?

謎底:有些產品,在我們的產品測試報告中驗出,並不如他們在廣告或說明書中強調的效能,好似幾年前某果汁標榜可增強免疫力、有治療紅斑狼瘡的功效,但經產品測試後,並沒有理據支持該說法,消委會將數據交予衞生署,其後衞生署以《不良醫藥廣告條例》發警告信予代理商。此後該產品是否已在市場上消失,我也不大清楚,但在宣傳攻勢、廣告上已鮮有再見到它的出現。

■於300期曾踢爆某稱可治紅斑狼瘡的果汁。

謎二:令到這些產品在市場上「消失」的,是否消委會內有個神秘研究小組?

謎底:消委會沒有設立實驗室去做分析研究,都是倚賴外間的實驗室,或是跟政府機構如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機電工程署等進行實驗分析。

■每次的測試產品,都是真金白銀買回來,像測試床褥的防火度,也不知「燒」了多少銀紙。

謎三:測試報告是否真的做到公平公正?會否有機會受賄?

謎底:所有調查報告都是由獨立第三者去進行,所有測試樣本,如雪櫃、冷氣機、床褥等,都是我們的同事,像普通消費者一樣,以真金白銀買回來,所以調查前廠商、生產商根本不知情。而調查亦會反覆測試,出來的報告亦會先給廠商看,再看他們有沒有回應,所以在報告中,會有一欄「廠商回應」。而且我們有條例禁止任何人士以消委會的調查報告來作任何廣告宣傳,做到絕對中立與公正。

■《選擇》每月15日出街,當日亦會舉行新聞發佈會。

謎四:研究經費又從何而來?

謎底:95%來自政府資助、5%來自《選擇》月刊的收入。以一年約要做42個產品調查來計算,每個調查的研究經費平均也不足10萬元。

■避孕套測試,用水載、用氣泵,反覆測試,驗證安全度。

■近年令女士聞風喪膽的PAAG,消委會也率先做了測試報告。

謎五:齋賣文字、沒有廣告,一本雜誌何以生存30年?

謎底:《選擇》月刊目前銷量約28,000本,還未計網上訂戶。錢是沒有得賺,但足以負擔印刷、攝影費用,找明星拍封面是免費的。我們還經常跟不同政府部門合作,前年加入了國際消費者研究及試驗組織(ICRT),一些產品,如手機、汽車的撞擊測試、手提攝錄機、數碼相機、MP3等,分享測試報告,相對來說亦可減輕測試成本。

■30周年送大禮,讀者訂閱一年有6折,還送一本《選擇購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