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智經研究中心建議利用現時的強積金機制,收取「強醫金」供款,以供款者月供收入3%計算,每年全港供款額達80億元,並建議採保守投資策略,每年淨增長2%已足夠未來醫療開支。
應視年齡定投資策略
本港強積金管理費平均2%,較美國的退休金管理費高10倍,備受批評,未來又要從市民口袋再掏月薪供款,擔心有關管理費同樣過高。智經研究中心主任陳德霖昨日強調,若利用現行的強積金機制,即市民個人強積金戶口加入醫療儲蓄部份,相信可減低行政費。
消息人士透露,積金局初步認為,若由積金局負責監管醫療供款的滾存款項,問題不大,但難以處理將來支付市民醫療費用的具體安排,支付費用事應成立另一機構處理。
該中心醫療研究小組成員阮博文稱,未來強醫金投資宜採保守策略,只要每年淨增長有2%已足夠。但醫療專業聯盟兼投資顧問龐愛蘭擔心,強積金管理費過高,設定只有2%回報也過於保守,「如果50歲嘅人,2%都可以,但二、三十歲嘅後生仔女就未必夠,應該視乎年齡決定投資策略」。
另外,部份市民已表明若未來要供強醫金,無法負擔醫療保險,打算斷供。行政會議成員兼保險界立法會議員陳智思表示,醫療儲蓄雖可提供較佳的第二層醫療服務,並非「唔使等」,與向私家醫院求診不同,擔心市民會因而誤解供款等同醫療保險而斷供保險。
市民點睇
《應即供即保》
現年31歲的顧先生:
只要醫療供款可以扣稅,供款額實屬次要,不過,醫療儲蓄的供款形式與醫療保險相同,所以不應留待65歲後方可動用,應即供即保。
《憂供款不夠》
心血會主席賀賢銘:
患有強直性脊椎炎,需定期到公營專科門診覆診,早年患有淋巴瘤。任職社工的他月入約1萬元,日後若要月供數百元醫療供款,擔心款額不足夠使用,「今年40歲,供到65歲,可能只係得10幾萬,如果癌症復發,就算用次一級嘅針藥,每次10萬,即使政府肯補貼一半,用一、兩次已經清袋」。
《簡直係打劫》
中產之聲主席李子榮:
月入5萬元,要供養父母、太太及就讀中學的女兒,每月開支約2萬元;政府要中產交稅、供強積金,日後若要供醫療供款戶口,「簡直係打劫,係雙重交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