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曾蔭權御用智囊智經研究中心昨發表醫療融資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實施個人醫療供款戶口,強制全港在職人士供款,供款率最高為月入5%,以維持市民65歲後的醫療開支。報告建議將醫療服務系統改為三層模式,若市民年老後想享用「更多、更好的治療」,只需支付一半費用,另一半由政府資助。不少市民及團體表示,「50/50方案」下,市民無權自由選擇服務,亦加重中產人士的負擔,根本「冇着數」。記者:陳沛冰 梁洵瑜
智經研究中心顧問兼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阮博文表示,建議實施醫療儲蓄戶口,所有在職人士必須供款,月入5,000元下可豁免,供款上限2萬元,供款率介乎1%至5%,未有定案。供款可用於支付家人的醫療開支,死後作為遺產一部份。
供款主要供65歲後使用
阮表示,現時市民65歲前負擔不起私營醫療服務,可用公營醫療,打工仔可用僱主提供的保險,但年老後體弱多病,故新計劃建議供款主要65歲後使用。若65歲前患大病,或要進行特定檢查,及購買政府核准的危疾保險,可提前使用。
報告建議,政府向每名新生嬰兒送贈5,000元,鼓勵父母為嬰兒開戶,進行身體檢查,加強疾病預防。
為鼓勵市民接受計劃,報告建議將現時兩層的醫療服務,只有公營,及私營,改為簡稱「三柱制」的三層醫療服務。第一層是維持現時公立醫院住院、門診及衞生署服務;第二層是「更多、更佳」的新診斷及治療方法,如治療病態肥胖症的胃繞道手術;第三層是政府沒補貼或非必要的私營服務,如美容、部份牙醫護理及門診等。
何種服務屬第二層未定
報告指,65歲後市民的供款可用於支付第一層服務;若市民想用第二層服務,而經有關當局審批,認為服務是公立醫院無法承擔,或私院的服務較便宜,可獲政府資助一半。如市民患盲腸炎,可在公立醫院接受手術,每日100元,但若想用較新的微創手術,可獲政府資助一半費用。至於哪些服務屬第二層醫療,則由新機構決定,可能是醫管局成立的新部門。
對「強醫金」會否加重中產及低收入人士負擔,智經中心主任陳德霖認為取決於社會價值觀:「一定有人唔鍾意」,故建議保留對市民的安全網,確保中產人士大病時不需傾盡家產,醫療開支仍以稅收支付為本。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表示,「市民畀錢後冇權話事」,日後哪些服務屬於第一或第二層,容易引起爭拗。社區組織協助幹事彭鴻昌表示,雖然貧窮市民不需供款,但亦不可獲政府資助使用第二層服務,即只可使用公立醫院次一等的服務及藥物。
行政會議成員兼保險界立法會議員陳智思認為,「強醫金」是「肯定好過乜都唔做」,但醫療費用會越來越高,「今日夠未必將來都夠」。
「三柱制」醫療制度
《第一層服務》
政府補貼85%-100%
即目前公營部門提供的服務,例如一般門診、急症室及住院服務
《第二層服務》
政府補貼50%
建議新增的醫療模式,例如治療病態肥胖的胃繞道手術等特殊手術,以及機器人手術等新技術
《第三層服務》
政府補貼0%
即目前的私營服務,例如牙齒護理及美容服務
資料來源:智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