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股市連日急跌,美股道指周二和三兩日共跌超過200點,標普500指數創新高後無以為繼;歐洲股市本星期連跌3日(昨日截稿時未收市故未知結果),究竟是甚麼原因驅使?
美股漠視經濟、樓市滑坡,以及企業平均盈利相對倒退之因素,由去年中期大選前至今節節上升,直至最近,通脹表面表現溫和,甚至跌至決策者心目中上限之內,可是以核心個人消費開支指數(corePCE)作為衡量通脹指標的自欺欺人伎倆,卻被債市中之明眼人識破,聯邦債券孳息冉冉上升,又豈是本周初才開始?
推動通脹上升的背後動力大部份來自工資和原材料價格,後者有目共睹,前者有剛公布的第1季勞工成本經修訂後調高至1.8%,是早前發表數字的3倍;5月生產力(計算每個僱員每小時產出的指標)則由1.7%(按年)向下調至僅升1%,生產力下降反映工資有上升壓力。如果計埋汽油、醫療服務和教育等不可或缺的費用,若不是樓市急劇滑落抵銷了部份價格升幅(如租金),你估美國的通脹率是多少?孳息上升又豈無道理?那麼單料銅煲──「靠(減息一瓣)滾」上去的美股又何來藉口炒上?
至於歐洲股市,歐洲央行加息乃意料中事,並不足以觸發拋售,德國加增值稅(VAT)也相安無事,亦非出貨的原因。原來sellsignal來自大摩歐洲首席策略師TuenDraaisma所發出的強烈「散水」訊號。上次科網股爆破前發出過同樣訊號而中個正着,今次又怎會沒有跟隨者?這強烈訊號中的其中一個指標是「通脹」(其餘兩個是市盈率及債券孳息差風險和量度經濟增長)。噢!歐洲通脹率不也是在2%之下嗎?
這世界究竟發生甚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