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約克,是一座古城,城中的一座古堡,曾是英王李察三世的寢宮。
李察三世是一個很奇怪的國王。他的哥哥愛德華四世,四十歲那年死了,臨死把王儲託孤,叫弟弟李察攝政。
英國皇室的二太子,都封為約克公爵,今天的哈利也是。李察本來是皇弟,後來,傳說他把侄子密囚在倫敦塔殺掉,自立為王,就像明成祖朱棣,在朱元璋死後篡位,搶了朱元璋的孫子惠帝的寶座一樣。
李察三世在內戰中被殺。繼位的是另一個以蘭開夏城為基地的國王亨利七世。亨利七世的孫女,就是後來建立早期帝國的伊利沙白一世女王。
就像中國的清朝,皇室也有不同的血脈,一支叫愛新覺羅,另一支是慈禧的葉赫那拉氏。伊利沙白一世,不是約克的那一族,而是蘭開夏的另一支,成王敗寇,李察三世自然成為亨利王朝的敵人,就像曹操篡漢之後,在羅貫中筆下,曹操成了壞蛋。
莎士比亞是伊利沙白一世時的作家,他寫的歷史劇,有幾部都含沙射影,擦伊利沙白女王的鞋,像《亨利四世》和《凱撒大帝》。李察三世是本朝的敵人,莎士比亞寫了一部《李察三世》,把李察寫成個駝背的瘸子,性格陰險,是個大奸人。
後世都以為李察三世是壞蛋,實際上殺侄奪位,從來沒有真正的證據。
英國歷史有許多陰謀,是一齣長篇驚慄劇集,像一條曲折的海岸線。一個港灣,海岸線筆直,像維港一樣,就沒看頭了。但國王和王后的名字太難記,像瑪麗王后,同期就有兩個,占士五六世,亨利四五世,瞎七搭八的叫人頭昏腦脹。像吃鰣魚一樣,這些紛亂的名字是太多的骨刺,耐心把刺都去掉,肉的味道是很鮮美的。
中國歷史幾乎每朝都有高祖、太宗、世宗,皇帝殺戮太過,明初一場文字獄,就了結一萬。英國國王和王后殺人,雖也心狠手辣,瞄得穩準,沒有儒家的道德包袱,只對上帝負責,沒那麼多血腥的奇寃。亨利八世和六個妻子,在兒童版的歷史故事裏,變成趣劇,國民心理比較健康。連內戰也叫做「薔薇戰爭」,雙方以紅白玫瑰為記,浪漫得像百貨店裏彩繪鐵盒子。明明也是一顆顆血淋淋的人頭,打開來卻變成了糖果。歷史教育也要包裝的,殖民地時代把中國歷史科搞得枯燥慘淡,香港下一代不愛吃,填進嘴裏,通通吐出來,今天,就沒有了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