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0年百人誌 李業廣:港金融地位內地難取代

回歸10年百人誌 李業廣:港金融地位內地難取代

「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好了,一着棋活,全盤皆活。」這是鄧小平在1991年春天,到上海浦東新區視察時講的一句話。
回顧香港過去10年,工業全面北移,地產被「八萬五」打殘,航運又遭新加坡和上海爬頭,只有金融,經歷金融風暴後,一波又一波的中資公司上市潮,終令香港去年脫穎而出,打入國際金融中心三甲之列。內地股市卻跑得更快,滬深股市市值已超過港股,但港交所前主席李業廣認為:「即使人民幣加快自由兌換,上海同深圳都未必取代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嘅地位。」 記者:龍婉嫻

香港交易所前主席李業廣語帶自豪地說:「10年前,冇人覺得香港係國際金融中心,到今年3月,連英國倫敦金融城兩年一次嘅金融中心競爭力調查報告,都將香港排響僅次於倫敦及紐約嘅第三位。可以講,今日嘅香港經已脫胎換骨,由一個地區市場,變成國際級市場。」
股市暢旺,帶動香港經濟走出03年沙士低迷期而回復增長,連曾蔭權競選連任造勢,也以金融掛帥,一切似乎正好作為鄧小平那句話的印證。
鄧小平決定97年收回香港,令英資大行怡和深感憂慮,由86年11月至94年12月,逐步將旗下公司遷冊百慕達,並改往倫敦第一上市,最後怡和撤銷旗下五家公司在港上市地位,怡和系的舉動引發一輪上市公司遷冊潮,其間雖然開始有中資借殼上市,變身紅籌,但只小貓三四隻。

游說朱鎔基讓國企來港

李業廣1992年被政府委任為聯交所主席時,覺得香港「可以上得嘅公司都上晒市,只剩低地鐵、九鐵同郵政局等,而且比重側埋地產同工業,根本冇重工業,無論深度同闊度都唔夠。」他開始推動聯交所要成為中國主要集資中心,做「中國的曼哈頓」,實行背靠國際,面向大陸,游說當時負責金融及國企改革的副總理朱鎔基,讓國企來港上市集資,為建立投資者信心,更「建議佢哋最好一起步就去到盡,全部用晒國際標準,等啲專家幫國企改革,等市場壓力迫公司管理層提高管治水平。」
92年9月,中國公佈首批9家國企來港上市。93年7月15日,第一隻H股青島啤酒掛牌,由那時開始,中資漸漸取代英資及港資,執起港股牛耳,香港金融從業員與傳媒,以至投資者,亦隨着越來越多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對中國經濟、政策變化及行業的認識大大提高。

「國際睇香港已唔同咗」

去年10月,全球歷來最大新股——工商銀行上市,可說是將國企上市潮推向最高峯。締造多項紀錄的工行,單在本港已集資1,450億元。由於屬首次A+H股滬港同步上市,加上大量熱錢湧港,已交棒給夏佳理的李業廣承認,當時曾擔心處理得不好,猶幸整個上市過程順利,未有混亂。
經此一役,他認為:「國際睇香港已經唔同咗,證明香港金融平台畀到佢哋信心,成功脫離地區金融中心嘅形象,就連紐約市長彭博,之後都響報章發表紐約金融市場競爭力面臨威脅嘅警報。」
97年6月底港股市值4.27萬億元;今年5月底達14.98萬億元,增加2.51倍,但內地股市跑得更快,隨着股權改革05年中展開,滬深股市短短五年,市值已超過港股,至5月底達18.14萬億元,取代香港,全球排名第七,內地股民蜂擁入市,5月30日單日成交創下4,071億元人民幣紀錄。

集資額被超越無可避免

今日中國吸引外資的需要已大大降低,為了吸收民間過剩資金,中國政府開始要求國企留在內地上市,並對紅籌回歸開綠燈。連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亦承認,今年香港新股集資額必遭滬深超越。李業廣認同這個趨勢無可避免,但香港跟內地「始終係好唔同嘅市場,最緊要做好自己。」
「連總理都話,只要睇吓間公司香港個價,就知道真正嘅國際價錢。」他認為:「我哋嘅監管標準仍然好國際化,交易同交收都好高效率,滙聚咗各地人才、基金、分析員同傳媒,即使人民幣加快自由兌換,上海同深圳都未必取代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嘅地位。」
面對滬深交易所後來居上,港交所在「船長」夏佳理帶領下,正像年前由李業廣掌舵的聯交所一樣,再一次掉轉船頭——面向國際,背靠中國,希望爭取海外公司來港上市,聯同港府拉攏中東油資,以及游說中國放寬內地資金投資港股,盼香港繼續在國際金融市場扮演重要角色。
【回歸10年倒數25日】

李業廣回憶自92年開始,本港成功引入中資企業在港掛牌。

93年7月15日,第一隻H股青島啤酒在港上市。

今年3月,香港在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調查報告中,排名高踞全球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