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那一天,接到游文君為「八九六四」寫的對聯,謹錄如下:
「八九屠城二九年,九品錦衣噝發癲;奸邪匿境內,魔影藏北京。
「六四流血十八載,四方義憤依然在;正氣聚維園,燭光照香港。」
「二九」,即十八。錦衣,是明代所設錦衣衞,後泛指軍警特。噝,是子彈發出的聲音。
早前游文君出之上聯及自對下聯,有伯森君回應。游文君之聯再錄如下:
「至親不見新中國,心愛僅存舊中華,簡體出,鬼神哭。
「禮失曲豆沉九鼎,地靈火赤旱神州,正氣塞,天地泣。」
伯森君先對出下聯:
「學業無根古漢語,門開全變今漢字;歪風起,花草謝。」(簡體字之「業」只有頭沒有根,「開」字之門也不見了。)
其後伯森君又以游文君之上聯「至親不見……」作為下聯,並另擬上聯為配:
「良馬披鬃古漢隸,鳥鳴全變今漢字,繁星落,規矩破。」(簡體之「馬」字,不僅馬頸無鬃,而且四蹄被斬,連成一綫。)
並以游文君自對之下聯「禮失曲豆……」為上聯,而另對下聯:
「龍介尤尨霸一方,村馬蹄平遊鬼蜮,邪風吹,士紳憂。」(簡體之「龍」字,其形狀介乎尤字與尨字之間。尨,讀如忙,雜色;又是狗的一種,多毛。)
游文君又為「親不見……」另對一下聯:
「身體去骨失精髓,保衞無道喪國魂;靈氣損,亁坤亂。」(簡體之「體」字無「骨」,「衞」字無「行」,「靈」字損,「亁」也變了「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