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在發展中國業務方面成績斐然,但1999年11月推出的創業板,卻一直了無起色,去年9月至今,更加有走無入。李業廣雖然力撐:「唔覺得失敗,亦唔係成功,算係(畀人)多個選擇。」但他承認,當年推出創業板,為配合董建華政府推動創新工業,「若果有一間公司可以變到微軟咁,個板咪成功囉。」
這是否代表香港人創新精神不足,或創業難度較以往大?李業廣說:「香港人嘅創新精神已唔算薄弱,只係科技人才不足,人哋北京
服務業發展潛力好大
對於過去10年,李業廣說:「雖然03年沙士期間,香港成600億財赤,但今年盈餘已去到500億,一來一回好大差別,我自己就覺得轉型得好成功,呢幾年香港變化好大,政府其實配合得好好,唐英年取消咗遺產稅同埋離岸基金利得稅,對保持香港作為最自由嘅經濟體系好重要。」
要數競爭優勢,他認為:「香港嘅法治精神可能仍要排頭位。」曾任積金局首任主席的李業廣搬出強積金做例子,一立法執行,僱主參與率達99%,僱員參與率逾98%,推出6年多,管理資金已達2060億元。
面對下個10年,他認為:「香港嘅發展潛力仍然好大,尤其係服務行業。我哋當然唔可以自滿,仍然有阻礙(股票)市場發展嘅地方,例如一啲過時嘅上市規則,就應該要修改,市場基建仍有待完善,將香港發展為人民幣海外結算中心腳步唔可以停;總之,唔好俾自己阻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