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青葱歲月時被中共打成右派,勞改22年,耗盡人生最黃金的歲月,任誰都會怨恨,但內地著名作家張賢亮卻例外,「我心裏真的一點怨恨都沒有,當時我是熱愛中國……我慶幸當時比較年輕,否則肯定活不過來」。今年70歲的張,回首往事時說:「過去已經過去,最重要是悲劇不會重演。」塞翁失馬,又有誰知道,當年勞改犯今天竟變成擁逾億身家的文壇富豪。
張賢亮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儘管事隔50年,語氣仍略帶激動:「57年我是21歲小伙子,對社會主義和中國前途抱着蠻強的熱情,我這首詩(因《大風歌》被打成右派)是歌頌社會主義、共產黨……很多被打成右派的青年人,都是抱天真善良的願望,絕對沒想到會有這種結果。」由151行組成的長詩《大風歌》,歌頌大風無比的威力。中間有這樣的詩句:「......誰不滿懷着熱情,誰不滿懷着愛,誰就不配進入你帶來的時代。」這些熱情、激昂的詩句,激起了當政者的憤怒,被視為反動思想。
「當時大家都在受苦」
「當時大家都說我錯,周圍的人都對我批判,我當時也認為我錯。」但在彷彿看不見盡頭的黑暗歲月中,他卻看到一線曙光:「勞改時我看到馬克思的《資本論》,認識到當前社會,絕對不是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任何政黨都想自己的統治權維持下去,那時我已矇矓的預料到,中國會有今天改革開放的路線……當時對我來說,這至少是一種希望。」
張賢亮漸漸醒覺到,錯不在他,「這是領導人的『陽謀』,本來就是一個大圈套……」他不諱言,自己浪費了20多年寶貴歲月,但「當時大家都在受苦,不只我一個,我的痛苦也就沖淡了。」
張賢亮其後獲得平反,並於1993年在寧夏鎮北堡這個明清時代邊防城堡經營西部影城。周星馳主演的《西遊記》和港產電視劇《火舞黃沙》等就曾在那裏取景,每年逾40萬遊客生意的影城,為他創造逾億身家。而鎮北堡正是他當年勞改的地方。
記者 陳阮素
反右運動當年口號:加強互相監督開展民主生活改進黨群關係
整風的主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張賢亮小檔案
‧1936年12月8日生於南京
‧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9年獲平反
‧1981年開始專業文學創作,著名作品包括中篇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及短篇小說《靈與肉》(被改編成電影《牧馬人》)
‧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寧夏華夏西部影視城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