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細價股去留有得推敲 - 黃國英

英之見:細價股去留有得推敲 - 黃國英

市況太狂,令股評人的光環也失去,最近和朋友聚餐,席上一些新相識,連向自己攞貼士的興趣也沒有。贏得太慢又太少,在街坊股神的眼中,自己可能已是上一代的人物,今時今日,要喪炒文傳(343)、南海控股(680),才算是緊貼潮流脈搏。
整體而言,港股未算是大泡沫。以現今投資者的投入程度,以及風險承擔能力,一隻股票假如盈利能力穩定,有20倍PE並不為過,盈利率依然有5厘。用這個準則,不少股票仍揀得上手,不怕投資。最大的泡沫,不外是近來勁升的三四線股,已開始陸續收到一些求救電郵。
本來解鈴還需繫鈴人,理應問當日提供貼士的線人,不過股評人講貼士無人聽,角色改為事後輔導也不錯。從來反對家長式循循善誘,股民都是成年人,要為自己行為負責,買垃圾股不是罪,輸錢後灑脫面對,便不是問題,就當作交學費。
不幸中伏,決定去留的準則,主要是公司的市值。炒到幾百億元的驚天大製作,誠意十足,但貨源太多,屬最危險一類,一定是止蝕不可留,總不成南海變藍籌吧。

推敲獲注資機會

至於幾億元至幾十億元之間的大多數,原則是越低市值越好之外,也要視乎概念。能夠令一隻四五線股上位,主要是兩大途徑,第一是行業前景變性感,正如上年的意馬(585),起步時市值遠比海外同類公司為低。第二是靠注資,雖然理論上上市公司有街外股東,廉價注資不合常理,但炒到靚價才配股向大股東收購業務,條數一樣對大股東有着數。由虛變實,這一招在濠賭股便至少見過兩次。
因此在徬徨之際,不妨用以上線索推敲,盤問線人大股東是否有靚項目等待注資,更重要可能是有子或女初長成,要一家上市公司大展拳腳學做生意;又或者所吹捧的業務,在海外已相當熱門,這樣還有一線生機,所以未必一定要斬。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