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財經記者,最精采刺激,莫過於調查報道收購戰,甚至乎進一步分析來龍去脈。最令人心碎,報道的收購對象,原來是自己那一份報紙。
DowJones起初對梅鐸的收購建議非常抗拒,喊打喊殺,家族上下直情是如臨大敵,誓要力保四隻雙頭鮑。旗下《華爾街日報》,報道詳盡,深慶老細嫌錢腥,對高額收購價,紋風不動。言猶在耳,正在開心之際,Bancroft家族決定與梅鐸接洽,商討如何在收購完成後確保編輯獨立自主,不受干預。
《華報》對Bancroft家族轉軚,有詳細報道。報紙上下做這單新聞時,相信是歷盡心碎,淚流披面。報紙,到最後都只不過是一盤生意。缺乏辦報時辛苦經營那一份血濃於水的感情,報紙其實跟街邊隨便一具手提電話,或者一串牛雜魚蛋,都只不過是商品一件。
如果價錢問題不大,只欠落實編輯獨立,這單交易一定做成,梅鐸一定會成為《華報》的新主人。歷史證明,編輯自主永遠不會是dealbreaker。難道梅鐸會白癡得在會上說:「編輯獨立?哈哈……開玩笑。我出得高價收購報紙,當然要以老子喜好辦報。」成功生意人,小不忍則亂大謀,所有編輯獨立的條件都可以應承,到手後慢慢整治未遲。
古今中外,老闆的立場就是報紙的立場。Bancroft家族上下三代做報紙,又怎會對這點毫無認識?坐下來跟梅鐸談論編輯自主,是下台階,以免自己背上出賣新聞自主,愧對一班員工。
Bancroft家族老老嫩嫩幾十人,意見紛紜。他們眼中的《華報》,只不過是阿爺那一代剩下的生意,少數家族成員關心,大部份成員可能未必日日睇,根本沒有捍衞祖業這回事,更何況要力抗利誘,保衞新聞自由?對子孫來說,太過沉重。趁集團還值點錢,有人出高價,套現分家,一場美國版的《溏心風暴》,只恨鬼佬沒有陳豪。
方卓如網址: http://fongcheukyu.blogspot.com/